三天沒洗澡──全身皮膚細菌分布圖3D @MSMF 知識PART

科學家透過分析化學與分子生物技術,描繪出皮膚上的微生物化學成分的3D分佈圖──我們真的不一樣。


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,成人的皮膚總面積大約 1.6~2.0 平方公尺,重量約為體重的 15%。
皮膚包覆全身,隔絕身體內部與外在環境直接接觸──提供保護作用。
因此,皮膚上還充斥著──各類微生物和化合物(例如化妝品)的存在。
而科學家們透過分析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,在2015年時,全面描繪出這些微生物和化學分子在皮膚表面的3D分佈圖。

實驗流程如下圖所示:
研究團隊找來2位志願者(男女各一名)──被要求:採樣前三天不洗澡、不洗頭髮、盡量不使用個人衛生產品。
然後,在志願者全身上下選擇了大約400處採樣點──各點分別取樣2次。
其中一樣本,透過微生物16S核糖體RNA擴增子定序(16S rRNA Amplicon Sequencing)來檢測微生物;
另一樣本,則用質譜儀(Mass Spectrometer)偵測分析化合物的成分。

結果發現:人體不同部位的細菌化合物種類都是不一樣的。
*三種細菌在男女志願者不同部位的分佈狀況。(顏色: 越紅→表示細菌越多;越藍→表示細菌越少。)

*七種不同化合物成分在男女志願者不同部位的分佈狀況。(顏色: 越紅→表示濃度越高;越藍→表示濃度越低。)

*不同細菌(左)與化學分子(右)在志願者不同部位的多樣性分佈狀況。(顏色: 越紅→表示種類越複雜;越藍→表示種類越單純。)

兩名志願者身上的細菌──種類、數量與分布區域──皆不同外,
比對兩人的化合物,大概只有41%能彼此吻合──顯示人類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。
同時,被發現最多的一類化合物屬於化妝品成分,約占了8% (要記得:這還是志願者三天不洗澡的前提下測出的結果。)
(也等於提醒我們:使用防曬後的卸妝,與清潔劑後的清水沖洗,都應更加仔細,才能減少皮膚可能的額外負擔。)

結論:
雖然此文獻,未能指出皮膚上的微生物與各類化合物之間的交互關係;乃至於不一樣的微生物生態,對皮膚的生理健康有何影響──但是可以確定的是:人與人,不一樣。
期待科學家們能更進一步,揭密皮膚菌叢、日用接觸化合物及皮膚生理之間的關係,使未來的護膚保養能更有效。


*原文→ Molecular cartography of the human skin surface in 3D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