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9的文章

肌膚美白另一選擇──酵素調控:直接「漂白」黑色素(速效美白)?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既然可以「利用過氧化物→漂白髮色or美白牙齒」──那麼同樣「氧化還原-反應」為何不能用來「淡化-皮膚黑色素」→達「快速-美白肌膚」效果? 幫肌膚美白、淡化膚色,有許多不同的策略 (請參→ 肌膚「美白」配方設計5大關鍵 ) ──但簡單來說:就是「對抗-黑色素」! 不管是透過:干擾黑色素合成的反應機轉、阻止黑色素的輸送/擴散、或加速黑色素的移除(by去角質)等──這些用於保養品的相關「美白活性(成分)」,總是得「耐心等待」一段時間過去,才能真正在膚色上「見效」。 所以,換個角度思考──直接對付「既有的-黑色素」本身,將其「漂白」淡化──不就能早日「肌膚美白」?! 不用等「美白活性→抑制黑色素-生成反應」後,還要一段時間:經皮膚層層推移,讓舊的角質脫落,慢慢清掉之前「已存在的」黑色素──才能明確產生「膚色變淡」的美白保養功效! 就像「漂白髮色or美白牙齒」的產品──利用過氧化物(e.g. H₂O₂),強行對色素分子進行「氧化還原-反應」──幫助頭髮/牙齒-顏色→迅速變淡/變白。 同理:皮膚的黑色素,應該也能「依法」操作──透過「強氧化劑→降解黑色素分子」使其顏色淡化;並且若能針對皮膚表層的「死細胞(e.g.角質層)」範圍內的黑色素進行作用,而不影響表皮層深處的「活細胞」正常生理機制──理應能「更溫和、不刺激」+「見效快」的美白肌膚! 但~作為「停留型」的皮膚保養品──如何確保:用來「漂白」黑色素的「過氧化物」是在「安全+有效」的狀態下,發揮美白效用? 韓研究:酵素調控「漂白」黑色素→用於美白保養品? 根據Ho Joon Sung等人的研究《 Recombinant lignin peroxidase-catalyzed decolorization of melanin using in-situ generated H2O2 for application in whitening cosmetics 》指出: ●藉由基因工程、發酵/純化而得的「木質素過氧化物酶(lignin peroxidase)-LiPH8(代號)」控制「過氧化氫(H₂O₂)」→降解黑色素,產生「脫色/淡化顏色」作用,是可行的! 並且,能透過「pH值+H₂O₂濃度」調控「LiPH8酵素」的活性──讓其在「pH=4.0& H₂O₂間歇提供(200μM

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集【傳明酸「美白泡泡精華」】慕斯形式精華液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省錢【MSMF護膚保養品DIY】  ●傳明酸「美白泡泡精華」 ●Whitening Mousse (with Tranexamic Acid) (配方成本 0.43 TWD/g)  *【變形】配方應用:由精華(液態)→擠出呈現「綿密泡泡」→抹開化水   *【水嫩肌膚】並促進-美白成分(傳明酸)&B3的滲透率  【配方組成與思路】 ●利用「表面活性劑」→幫助形成「綿密泡泡」。 ●「傳明酸&菸鹼醯胺(B3衍生物)」→提供肌膚「美白」保養需求。 ●另外「甘油+表面活性劑」組合→有助提升角質層-水合/含水量、水嫩肌膚;並促進「經皮滲透率↑」、加速「美白活性」穿越角質屏障,達表皮層深處、發揮美白效用。 【延伸~小測試】 無[CAPB]離子型表活,僅[PEG-40 Hydrogenated Castor Oil]的非離子型表活→泡泡精華(劑型)→理論: 更溫和、更適合肌膚「停留型」保養品用。 BUT~泡泡精華「有vs.無-CAPB表活」→泡泡【綿密度&持久性】比較-有顯著差異! *完整配方→ MySkinMyForum我的美膚論壇 (Google論壇,需mail申請加入) PS.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一次搞懂~保養品配方的秘密! PPS. 【BLOG文章~總目錄】My Skin My Forum 護膚保養品DIY

3大差異→讓口腔黏膜-傷口癒合快、又幾無疤痕?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皮膚傷口,癒合後容易留下疤痕──但明明相同的細胞組織,口腔黏膜-傷口,癒合快、又幾乎不留疤痕──為何?... 疤痕vs.傷口癒合5階段 根據研究,不管哪個部位的皮膚組織(口腔黏膜-傷口亦然)──在受傷後,傷口癒合的修復程序,都可分為5個「相異、但時間上發生重疊」的階段(參下圖): (參→desJardins-Park HE et al.《 The Spectrum of Scarring in Craniofacial Wound Repair. 》) (1)止血(Hemostasis)階段 ──避免血液流失。 (2)發炎(Inflammation)階段 ── 免疫細胞開始清除傷口(e.g.受損的細胞/分子)、消滅外來微生物、同時釋出訊號,招募 其他細胞→來參與傷口的癒合修復反應。此階段通常 在受傷後24~48小時達到高峰、並可能持續數天之久。 (3)再上皮化( re-epithelialization) 階段 ──緊急 重建「表皮屏障」結構,將開放傷口閉合,避免又有外物侵入人體。此階段 於受傷後數小時內開始,持續 數天~數週內完成 。 (4) 增殖( Proliferation) 階段 ── 填補受傷造成的組織缺陷, 包含纖維母細胞( fibroblasts)遷移至傷口部位,大量分泌膠原蛋白纖維(無序堆疊)→以支撐/補強-皮膚結構強度;也作為重建骨架→供其他細胞利用,形成 肉芽組織( granulation tissue) 。 通常 此階段 啟動於 受傷後的4~5天,然後可能持續數週之久。 (5)重塑( Remodeling) 階段── 將傷疤組織,也就是傷後-緊急狀態下的「修補」構造(e.g.亂序堆疊的 膠原蛋白纖維們...),重新拆除重建,產生與周遭皮膚(組織)無異or相近的結構(=淡化疤痕)。此階段耗時 最長,從傷後大約第3週開始,並可能持續長達1~2年。(甚至也可能無法完全清理完全,疤痕組織就一直存在。) 不過,一樣的傷口癒合流程──為何口腔黏膜部位的傷口,卻總是難出現疤痕? 口腔黏膜-傷口vs.皮膚傷口──3大差異 根據desJardins-Park HE等人的報告《 The Spectrum of Scarring in Craniofacial Wound Repair. 》指出「皮膚傷口vs.

你擦的防曬-夠不夠力?何時(需要)補擦防曬?...一張貼紙解決 @MSMF 資訊PART

圖片
澳洲防曬研究:「UV偵測貼紙」是否有助於人們──知道:何時該補擦防曬?減少曬傷發生率?... 防曬乳(or防曬霜)等產品──是防止曬黑、曬傷、甚至皮膚癌發生的重要防護措施。 然而,這些防曬產品中的「防曬劑(紫外線吸收劑)」成分──往往隨著「紫外線暴露」的時間增加(=劑量↑),活性逐漸衰退崩解,喪失其「防護UV」的能力──因此,消費者常被告誡:要按時補充(約每2hrs→重新塗抹防曬一次)。 但是,真實情況是: *人們往往發生「防曬-使用量不足」狀況──未能塗抹滿足「2mg/c㎡」的標準量──等於皮膚「實質」獲得的UV防護力(SPF、PA+...等),比預期的「所用防曬產品-標示效能」還低。 *又陽光的強度,實際會隨「時間、地點&天候......等」不同因素,出現強弱不一的變化──例:同樣是大晴天(萬里無雲狀態下),皮膚被「清晨的陽光vs.正中午的陽光」照射→出現MED(被曬紅)的時間,肯定前者慢、後者快。 *加上難以避免的「人性」本質──可能發生在該補擦防曬的時候──「懶」得擦、或純粹「忘記」了! 所以,有不少開發出來的「新技術」──例如:以前介紹過的「 L'Oreal推出的智慧穿戴裝置UV Sensor+APP 」、或使用「具有-光致變色分子(photochromic molecules)的貼紙」偵測UV劑量等──用意都是要幫助/提醒-當事人(當下):是時候,該補充防曬乳/霜了! 可是這些「防曬保養-新工具」的實際效用如何?真能有效「減少曬傷發生率」嗎? 澳洲「UV偵測貼紙」防曬效用-研究: 澳洲是世界上黑色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,至少是美國和英國等高風險國家的兩倍──所以澳洲人非常重視「防曬乳/霜的使用」,因而「偵測→紫外線劑量vs.防曬劑效能」的小工具,也很有市場潛力。 根據Elke Hacker等人,針對「防曬-UV偵測貼紙vs.補擦率/曬傷率」進行的調查研究(共計428位參與者完成),其報告《 UV detection stickers can assist people to reapply sunscreen 》指出: ●UV偵測貼紙(組)→有更高比例,重新補擦防曬。 ●UV偵測貼紙,確實有助於提醒參與者:重新塗抹防曬──尤其對那些同意「需要提醒」的人,幫

抗痘新策略:表皮葡萄球菌→有助抗痘痘?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研究發現:痘痘可能是「痤瘡丙酸桿菌( Cutibacterium acnes )」和「表皮葡萄球菌(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)」之間不平衡的結果... 痘痘的 4大成因 之中──痤瘡丙酸桿菌( Cutibacterium acnes,  原名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)是大家所熟知的「微生物-致痘因素」。 然而隨著相關的「痤瘡vs.皮膚微生物」研究累積──發現:其它的皮膚微生物,似乎也在皮膚「長痘痘」的病理變化過程中,扮演了難以忽視的角色。 其中... 表皮葡萄球菌→抑制-痤瘡丙酸桿菌→有利抗痘保養 根據Claudel JP等人的Review報告《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: A Potential New Player in the Physiopathology of Acne? 》指出: ●表皮葡萄球菌,能刺激皮膚的「先天免疫系統(innate immune system)」產生「抗菌肽(Antimicrobial peptides, AMPs)」成分,來殺死其它微生物──進而能避免,毛孔中的痤瘡丙酸桿菌,數量暴增。 ●表皮葡萄球菌&痤瘡丙酸桿菌──會共用「甘油(glycerol)」作為碳源,來產生「短鏈脂肪酸(short-chain fatty acids, SCFAs)」成分→去攻擊其它微生物,以利自身的生存──換句話說:表皮葡萄球菌的存在,也會搶奪痤瘡丙酸桿菌所需的碳源,變相削弱痤瘡丙酸桿菌的「生存-競爭力」,降低痘痘(微生物因素)的發生率。 ●而從in-vivo測試實驗中還發現:表皮葡萄球菌分泌的「琥珀酸(succinic acid)」分子→確實能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增殖。 ●另外表皮葡萄球菌也能透過「Staphylococcal LTA-Induced miR-143」的表現,來舒緩痤瘡丙酸桿菌引發的炎症反應──避免痘痘(發炎症狀)更加惡化。 但是... ●表皮葡萄球菌,本身也是人體的「伺機性病原菌(opportunistic pathogen)」之一 ──所以在用來對抗痤瘡丙酸桿菌的同時,也要注意避免其趁機坐大,導致出現反效果(感染風險)。 總結:表皮葡萄球菌(活的)→對痤瘡問題,具有潛在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