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1的文章

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集【B5保濕舒緩精華】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省錢【MSMF護膚保養品DIY】 ●B5保濕舒緩精華 ●B5 Hydrating & Smoothing Serum (配方成本 1.01 TWD/g)  使肌膚留住水分,同時舒緩肌膚不適 【配方組成與思路】 ●採「精華液」配方架構(另參→EO170001 雙B精華液 ) ●結合「玻尿酸+多元醇類+泛醇(原B5)」→提供「內外兼具」的“吸水”保濕效果 ●並搭配「複合植物舒緩劑」→幫助增強肌膚的防禦力,舒緩肌膚(乾燥)不適感 PS.完整配方(+細部解說)→  MSMF保養品DIY【理論+實作】 PPS. 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一次搞懂~保養品配方的秘密!

研究:比較「啞光vs油亮vs透亮-皮膚」的吸引力高低?...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日本研究:為什麼皮膚的光澤度會影響臉部吸引力?及大腦判斷「吸引力高低?」的關鍵部位?... 無可否認「長的好看(有吸引力)」對一個人的日常生活/人際交往/另一半的選擇......等,絕對是個「加分點」、提供相對優勢! 但人們是如何斷定: 某一張臉,是好看、有吸引力的?──其影響因子是什麼? 已有許多研究探討過,包含:臉部輪廓、五官比例、對稱性、膚色......等不同的因子,對臉部吸引力高低的影響? 而近期Nature刊登的一份報告《 Human brain activity reflecting facial attractiveness from skin reflection 》則從「皮膚的光澤度」著手。 皮膚「啞光vs油亮vs透亮」吸引力比較? 研究人員Yuichi Sakano等人,利用合成圖片(如下圖)──讓18位日本女性(32-49歲)受試者,去評估該圖的「吸引力高低?」; 引用自Yuichi Sakano等人研究《 Human brain activity reflecting facial attractiveness from skin reflection 》fig. 1 同時透過「功能性磁振造影(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fMRI)」技術,同步監測受試者的腦部活動──尋找大腦「判斷:吸引力」的決定部位? 結果: 臉部的「吸引力」比較,由高至低分別為:radiant(透亮的)、oily-shiny(油亮的)、最後是Matte(啞光的)。 而大腦參與「評斷:臉部吸引力?」的作用部位,發生在「眼窩額葉皮質(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, mOFC)中區」(如下圖)──並發現「mOFC活躍程度vs吸引力高低」呈正相關:mOFC表現越活躍,表示受試者評估「眼前的臉部吸引力」越高。 引用自Yuichi Sakano等人研究《 Human brain activity reflecting facial attractiveness from skin reflection 》fig. 1 為何臉部吸引力:透亮的>油亮的>啞光的──隨皮膚「光澤度」增加而提高? 研究人員提出三種可能的解釋: 第一種解釋:皮膚「光澤度」潛在反映出個體的健康狀態,從而影響臉部的吸引力高低。 由於光照射皮

研究:保濕配方,組合這三個關鍵要素,有效...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支持皮膚保濕的三個關鍵要素:天然保濕因子(NMF)、角質細胞間脂質、和玻尿酸(HA)──但組合這三個保濕要素的配方,實際對皮膚保濕效用如何呢? 肌膚「保濕」保養(維持最佳含水量)──對皮膚屏障功能、健康與美容效益,至關重要! 而支持皮膚「保濕」有三個關鍵要素:足量的天然保濕因子(NMF)、角質層細胞間脂質、和玻尿酸(HA)成分──共同作用,促進並維持表皮和底層皮膚的含水量(梯度分布),同時確保皮膚的生理健康&屏障功能完整。 「天然保濕因子(NMF)」為皮膚中一些親水性分子的總稱,這些分子能高效「抓住水分子」,提供皮膚保濕的作用──以維持角質層中的含水量,避免水分過快散逸至外部環境中。 天然保濕因子(NMF)組成。NMF佔角質層約 20~30%(w/w)。源自表皮層較深處的絲蛋白(Filaggrin),隨著角質細胞分化逐漸往體表推移,被水解轉化成NMF。 且NMF的個別成分,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,有利皮膚的健康維持──例如:乳酸有刺激神經醯胺的合成,輔助皮膚弱酸性環境維持,改善並預防與乾燥症有關症狀的作用;尿素也可刺激神經醯胺、和水通道蛋白(AQPs)合成中涉及的酶的表達。 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」主要包含膽固醇、必需脂肪酸(EFA)和神經神經醯胺成分,共同形成屏障,以防止經皮水分流失(TEWL)──因為其「親油性」能建構「疏水性」結構,加上層層堆疊模式,有效防止皮膚內水分,藉角質細胞間縫隙流失;同時也能防範外界異物,經同樣管道輕易滲透,而提供「鎖水+屏障」的功用。 「玻尿酸(HA)」是一種由雙糖(D-葡萄糖醛酸及N-乙醯葡糖胺)基本結構組成的「醣胺聚糖(Glycosaminoglycan)」。一直以來都是保養品中歷久不衰的明星成分,尤其「保濕」訴求方面──因為玻尿酸本身,能吸附自身重量 500 倍以上的水分,保水值可達 1000cc/g──而除了「保濕」效果外,不同分子量的HA還參與:傷口癒合、活化免疫系統、提供「潤滑」或「空間填充組織」......等各式生理作用,以維持皮膚/組織的健康。(另參→ 玻尿酸-保濕/皺紋填充之外~玻尿酸的另一面 ) 那麼... 外用:搭配「天然保濕因子(NMF)、角質細胞間脂質、和玻尿酸(HA)」這三個保濕要素的配方──真能有效改善肌膚乾燥、提升皮膚的健康狀態? David H. McDaniel等人的研究《 In vitro and in

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?合理嗎?@MSMF知識PART

圖片
簡單從「泡泡形成-原理」與「清潔(去除油污)-原理」來看:到底清潔時,搓出越多泡泡=清潔力越高=洗得越乾淨?這對肌膚又是好、還是壞呢? 有許多人認為:不管是洗面乳、沐浴露、或洗髮精等「水性的」清潔產品,都期待它能搓出大量的泡沫──好像不產生豐富的泡泡,就等同清潔力不佳,會洗不乾淨似的。 所以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!? 然而,在網路上簡單搜索「泡泡、清潔力」等關鍵字組合,也有一堆文章告訴我們「泡泡多寡≠清潔力強弱」──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是種迷思。 那麼到底... 「泡泡vs.清潔力vs.洗得乾不乾淨」之間的關係如何呢? 簡單先從2個基本認知,來說起: 「泡泡形成」的原理 細究「泡泡」的結構,可以發現:中間是層水膜,被表活成分排列包覆──其中表活的「親水基」與水膜相接;而「親油基」則會面向空氣部分。 所以,當清潔搓洗時,手部的攪動行為,強制把「空氣」混入,所用清潔產品中的「表活成分-種類&含量多寡?」就很容易影響,所搓出的「泡泡量」多or少?與「泡泡樣態」綿密or粗大?持久or易破?......等。 「清潔(去除油污)」原理 水性洗劑能有「清潔(去除油污)」效果──就是利用表活分子們的「親油基」抓附油汙,然後藉「親水基」與「大量的水」相結合,連帶沖走該油汙,達清潔目的。 PS.其實還有「油溶油(e.g.卸妝油)」或「溶劑溶解(e.g.去光水)」等「原本就不起泡」的清潔原理機制──因與「泡泡」關連不大,此文省略不提。 所以綜合上述,可得2點結論: 當「表活%越多」=能建構的泡泡(量)會越多 當「存在油汙越多」=會吸附越多表活分子→導致能建構的泡泡量下降 因此,回歸最初的問題: 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合理嗎? MSMF觀點: (寫在前面:以下論述針對「水性-清潔劑」而言。其中評斷「清潔力」依:去除油污的效率;「洗乾淨」依沖水後的殘留率。) 從配方角度來看──答案是:部分正確/合理...(需有“前提”限制下) 對「洗面乳、沐浴露、或洗髮精......等」清潔類產品來說:泡泡越多(表示:配方中所含表活%越高)=清潔效力越強=能洗得越乾淨。(論述合理) 但對「卸妝液」而言,就不是了──「卸妝液」反而可歸屬:泡泡少,但清潔力強,並且比較不好洗乾淨(vs.前述其他類型產品)的類型。 卸妝液配方中的「表活-種類」通常搭配HLB值在10上下的──以方便能「更迅

吃「杏仁」可提升皮膚對紫外線(UVB)的防禦力?!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美國研究表示:每天吃1.5盎司(約42.5g)杏仁,可以改善亞洲女性皮膚對UVB的抵抗力... 造成皮膚衰老,出現皺紋、黑斑/色斑......等徵狀的因素,可概分為「內在&外在」2大類──其中「外在」因素的主要元凶是「紫外線(UV)」。例如有報告稱:臉部皮膚的衰老,估計80%均可歸因於「光老化(Photoaging)」所致。(參→ 抗老化~皮膚[內在&外在-老化因素]影響不一樣 @MSMF 知識PART ) 而「光老化」的誕生過程,又能追溯源於:皮膚過度暴露於UVA或UVB時,激增的「氧化應激(Oxidative Stress)」壓力,使皮膚步入「發炎」程序,導致皮膚發紅/紅斑、色素沉澱、膠原/彈力纖維等細胞外間質(ECM)降解......等一連串邁向「衰老」的進程發展。 所以,能有效對抗「紫外線(UV)傷害」的方式──皆有利肌膚保養目的:維持肌膚年輕/健康狀態。 而先前許多研究已知:杏仁(Almond)富含多酚類化合物、維生素E、角鯊烯、不飽和脂肪酸(油酸和亞油酸)、微量元素(錳,鎂,銅)、和蛋白質成分──能提供良好的「抗氧化&抗炎」作用。 在暴露於紫外線輻射的「3D-皮膚」的體外試驗、或「小鼠皮膚」的動物試驗中──局部應用「杏仁提取物or杏仁油」,可改善並部分抑制與皮膚「光老化」相關的一些組織學損傷。(參→ A pilot study of the photoprotective effect of almond phytochemicals in a 3D human skin equivalent 、 Effect of pre-treatment of almond oil on ultraviolet B-induced cutaneous photoaging in mic ) 但對於所「吃的」的杏仁──對皮膚「抗紫外線」的保護效能,是如何呢? 每天食用杏仁vs.皮膚-抗UV能力影響 根據Jason N. Li BS等人研究報告《 Almond consumption increased UVB resistance in healthy Asian women 》表示: 從29位亞裔女性(18-45歲),隨機分組「每天食用1.5盎司(約42.5g,246 kcal)的杏仁,n=13」對比「每天1.8盎司(51.03g、200kcal)的椒鹽

改善乾性皮膚~保濕配方的2大關鍵思路...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拜耳(Bayer)報告:改善「乾性皮膚」的乾燥、緊繃、甚至脫屑情況,第1步提升角質層的水合作用,第2步重建皮膚屏障本身... 皮膚乾(含水量不足),不但容易有細紋、顯得膚色黯沉/蒼老;演變成「乾性皮膚」,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些許波動(e.g.冷氣團或空調設備,導致的溫度/濕度變化;清潔時,表面活性劑的侵擾......等)影響,而產生乾燥、緊繃、脫屑、搔癢、或甚至泛紅敏感......等不舒適症狀。 皮膚「乾」──讓人:外在魅力扣分、內裡也難受! 所以... 如何避免肌膚過乾?維持肌膚保濕力?改善乾性肌膚? 據Hans Stettler等人的研究報告《 Targeted dry skin treatment using a multifunctional topical moisturizer 》指出: 「皮膚乾燥→乾性皮膚」的發展,是具有反饋迴路的動態變化過程。 皮膚「乾燥(缺水)」的後果,往往容易進一步引起皮膚的「屏障功能」損壞。然後,這會讓肌膚流失更多水分,變得更乾燥──複步前路,於是產生「螺旋形勢」的惡化。 如果不進行干預,將導致相關皮膚乾癢、脫屑或泛紅等不適症狀,逐漸變嚴重,甚至演變成皮膚疾病。 也因為這「乾性皮膚(皮膚變乾)」的過程,是動態的──所以有時會發生:消費者對保濕品(甚至皮膚科藥品)的使用過程中,因觀察不到預期的結果,就「半途而廢」直接放棄、或「3天打魚、2天曬網」不能乖乖依循皮膚生理所需來補充(保養),結果導致錯失真正「改善乾性皮膚問題」的機會。 根據15位皮膚乾燥的受試者-小腿肌膚-臨床試驗... 表示:對於任何設計用於「對抗-乾性皮膚」的產品... 第1步的關鍵步驟是:通過使用結合水的保濕劑(e.g.甘油/泛醇)確保皮膚有效保濕。 這些能「抓住水分」的保濕劑,除了有助回復皮膚所「欠缺」的含水量,幫助乾硬的角質回歸柔軟堅韌、不再脫屑、不再乾癢外;也能減慢皮膚中水分的移動速率,水分停留時間延長,等於有利TEWL(Trans-Epidermal Water Loss)的調降。 第2步的關鍵步驟是:表皮「屏障」本身的重建。促進角質細胞的正常分化;並提升細胞間脂質&保濕因子...等水平,以有效控制TEWL、及屏障外界異物侵擾。 一旦改善了皮膚的「水合作用(hydration)」含水量提升,就得有辦法幫助肌膚「留住」水分──故建構良好的表皮屏障本身就很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