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?合理嗎?@MSMF知識PART

簡單從「泡泡形成-原理」與「清潔(去除油污)-原理」來看:到底清潔時,搓出越多泡泡=清潔力越高=洗得越乾淨?這對肌膚又是好、還是壞呢?


有許多人認為:不管是洗面乳、沐浴露、或洗髮精等「水性的」清潔產品,都期待它能搓出大量的泡沫──好像不產生豐富的泡泡,就等同清潔力不佳,會洗不乾淨似的。
所以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!?

然而,在網路上簡單搜索「泡泡、清潔力」等關鍵字組合,也有一堆文章告訴我們「泡泡多寡≠清潔力強弱」──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是種迷思。


那麼到底...
「泡泡vs.清潔力vs.洗得乾不乾淨」之間的關係如何呢?

簡單先從2個基本認知,來說起:

「泡泡形成」的原理

細究「泡泡」的結構,可以發現:中間是層水膜,被表活成分排列包覆──其中表活的「親水基」與水膜相接;而「親油基」則會面向空氣部分。


所以,當清潔搓洗時,手部的攪動行為,強制把「空氣」混入,所用清潔產品中的「表活成分-種類&含量多寡?」就很容易影響,所搓出的「泡泡量」多or少?與「泡泡樣態」綿密or粗大?持久or易破?......等。


「清潔(去除油污)」原理

水性洗劑能有「清潔(去除油污)」效果──就是利用表活分子們的「親油基」抓附油汙,然後藉「親水基」與「大量的水」相結合,連帶沖走該油汙,達清潔目的。


PS.其實還有「油溶油(e.g.卸妝油)」或「溶劑溶解(e.g.去光水)」等「原本就不起泡」的清潔原理機制──因與「泡泡」關連不大,此文省略不提。


所以綜合上述,可得2點結論:
  • 當「表活%越多」=能建構的泡泡(量)會越多
  • 當「存在油汙越多」=會吸附越多表活分子→導致能建構的泡泡量下降
因此,回歸最初的問題:
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合理嗎?

MSMF觀點:

(寫在前面:以下論述針對「水性-清潔劑」而言。其中評斷「清潔力」依:去除油污的效率;「洗乾淨」依沖水後的殘留率。)

  • 從配方角度來看──答案是:部分正確/合理...(需有“前提”限制下)
對「洗面乳、沐浴露、或洗髮精......等」清潔類產品來說:泡泡越多(表示:配方中所含表活%越高)=清潔效力越強=能洗得越乾淨。(論述合理)

但對「卸妝液」而言,就不是了──「卸妝液」反而可歸屬:泡泡少,但清潔力強,並且比較不好洗乾淨(vs.前述其他類型產品)的類型。

卸妝液配方中的「表活-種類」通常搭配HLB值在10上下的──以方便能「更迅速滲入油性成分中」加以崩解/卸除彩妝;卻又不至於「很難與水親合→發生乳化現象」使其最後能被水洗帶走;加上這類表活,雖也會引發泡泡產生,但其「起泡量&泡泡存在的持續性」通常遠低於洗劑配方中常見的「高HLB值-表活」者;另外這類表活的「水洗後-殘留率」較高一點(vs.高HLB值-表活),短時間內比較難被水完全沖淨。故常其他洗劑配方中,充當「賦脂劑」作用。

  • 從使用者角度來看──答案是:正確/合理...
相信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當激烈運動後、粗重勞力活動後、或是好幾天沒洗頭後......等皮膚上很髒/充滿汙垢的狀態下──第一次清洗時,所施用的清潔產品,能搓起的泡沫極少,甚至沒有。(因為大部分的表活分子,都去包覆油汙分子了,沒有多餘去建構組成泡泡。)

所以,往往會再追加使用清潔產品第2、3遍,才會發現其「泡泡量」回復平常狀態了──通常,此時也是皮膚表面「變乾淨了」的時候。(再沒有汙垢,去干擾表活分子建構泡泡。)
故從這樣的「日常體驗」──水性洗劑「泡泡多=清潔力高=洗得乾淨」是合理的!


  • 然回歸「護膚保養」本質...
清潔「泡泡多」對肌膚是好、還是壞呢?

從前述「原理」部分可知:「泡泡量」會與「表活量」成正比;與「油汙量」成反比。
所以,當皮膚第一次清洗時,就產生大量的泡泡──不就表示:皮膚表面油汙少,但表活成分多很多──這時候,皮膚表面「皮脂」是不是也早已被「清光了」呢?

如此狀態下──皮膚鎖水保濕能力下降(TEWL↑)──清洗後產生「乾皺、緊繃」的現象,也就理所應當了。

故搓洗「水性-清潔劑」總是產生“大量/豐富綿密”的泡泡量──對肌膚保養,並不是件值得追求的事!

(除非,其「泡泡(組成)」如咖啡奶泡者,本身並無多少清潔力──但這不就等於洗不乾淨,與清潔目的相背馳了。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