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建議:治療痘痘前先檢視「6 大暴露組(EXPOSOME)」以提升療效 @MSMF 知識PART
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從「暴露組(exposome)」觀點:探討6大外部因素或暴露,對痘痘粉刺的影響──提示未來治療痤瘡,將變成治療「某人」的痤瘡!
幾乎每一個人都長過痘痘,或遭受粉刺的困擾──「痤瘡(Acne)」應該世界上是最為普及的皮膚病症。
這樣的狀況,光用以上「四大痤瘡成因」來解釋,實在不足!
況且痘痘粉刺的「持續時間──多久會好?」與「嚴重程度──膿皰/囊腫......等,癒後會不會有痘疤/痘斑留下?」
──都是每一位痘痘肌患者極度關切的「療效」指標。
因此皮膚科醫學界為了更精準對症下藥,提升痘痘療效──開始將重心轉向「非身體」的外在因素,
納入「暴露組(exposome)」的理論──來探討「痤瘡 vs 暴露組」對痘痘療程的影響。
什麼是「暴露組(exposome)」
「Exposome(暴露組)」這個新科學名詞
──最早是2005年時由是癌症流行病學家Wild率先提出,用以補足「基因遺傳」研究,對剖析「複雜疾病」的缺漏。
例如我們都知道:身上擁有導致糖尿病的基因組,並不代表就一定會罹患糖尿病──但如何解釋這現象?
當扣除「內在(基因)因子」後,必定是某種或某些「外在環境(暴露)因子」,透過未知的機制(如:物質成分?接觸方式?劑量?可能的交互作用?......等),導致糖尿病的發生。
因此這些可能的外在因素,便被集體代表以「Exposome(暴露組)」──其基本意義為:
生命從受孕開始,所有可能暴露的外在因子總合。包括人造和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,物理因素(如噪音,振動和溫度),宏觀因素(包括人口密度和衛生條件),和生活方式因素(包括飲食習慣、行為、壓力)等相關生物反應的累積量度。
尤其像是癌症、慢性病......等,療程中具備各式複雜干擾因素的病症。目前相關文獻也顯示:
「Exposome(暴露組)」對慢性病的影響估計接近80%;相反的「基因組(Genome)」相關發病率卻不超過20%。
他們將「痤瘡-暴露組」定義為:影響痤瘡發生,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的所有環境因素的總和。
可以分為六大類:營養、藥物、職業因素、污染物、氣候因子、及心理因素/生活方式。
1.營養
「營養」因子,是迄今有最多發表的「痤瘡-暴露組」研究類別。
還有其他藥物成分,如:皮質類固醇(Corticosteroids) 、鹵素(halogens)、異煙肼(isoniazid)、鋰(lithium)、維生素B12、免疫抑製劑、某些抗癌藥物和放射療法......等,都有引起痘痘粉刺狂冒的報告出現過。
3.職業因素
另外一種皮膚常見的「痤瘡-暴露組」污染物──香菸煙霧──雖然已被證實對皮膚有害,如:增加經皮水分散失(TEWL)、結締組織的變性(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纖維被降解)、加劇發炎反應程度、和脂質過氧化現象......等。
5.氣候情況
因位季節轉換,使環境溫度、濕度和紫外線輻照度的變化,可能會引發痤瘡的發作。
例如:熱帶痤瘡(Tropical acne),就是因為熱帶地區的高溫/高濕狀況下,皮膚爆發嚴重痤瘡症狀。(參→TROPICAL ACNE)
6.社會心理因素和現代生活方式
雖然目前有關「痤瘡-暴露組」的研究,還有許多未知之數──畢竟是才誕生不久的新科學領域,研究的目標物又是"動態且連動變化"的。
「Exposome(暴露組)」對慢性病的影響估計接近80%;相反的「基因組(Genome)」相關發病率卻不超過20%。
而「Exposome(暴露組)」研究,也是一門「-OMICS科學」,一樣被稱為「Exposomic(暴露組學)」。
6 大「暴露組(exposome)」對痤瘡的影響
根據2017年7月和10月舉行的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的兩次共識會議:他們將「痤瘡-暴露組」定義為:影響痤瘡發生,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的所有環境因素的總和。
可以分為六大類:營養、藥物、職業因素、污染物、氣候因子、及心理因素/生活方式。
1.營養
「營養」因子,是迄今有最多發表的「痤瘡-暴露組」研究類別。
雖然早期,飲食「營養」並不被認為是導致痤瘡的因素──然而近些年來的研究均顯示出「飲食與痤瘡」有高度相關。
例如:一項針對47,355名女高中生的調查,發現飲用「低脂或脫脂-牛奶」的人,比飲用「全脂-牛奶」有更高的痤瘡發生率。(推測可能與牛奶中的荷爾蒙成分,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有關──但仍缺乏足夠數據驗證:是低脂/脫脂中的什麼成分影響。)
另外從使用營養補充劑的運動員身上,也有研究指出:使用含有亮氨酸(leucine)的乳清蛋白,可能會引發或加重痤瘡。(推測因亮氨酸刺激產生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((insulin-like growth factor, IGF-1)),使皮脂分泌量增加的緣故;另IGF也有報告指出具致粉刺作用。)
而「營養」有利抗痘的方面:口服益生菌,有助痤瘡的治療。
一項40位病患的研究,口服「抗生素+益生菌」協同作用,會比「單獨抗生素」治療者,對痤瘡的改善程度更高。(推測因口服益生菌能協調細胞發炎因子調控,舒緩發炎反應程度,有利發炎性痤瘡(痘痘)症狀的改善。)
2.藥物
雄性荷爾蒙代謝後的DHT(Dihydrotestosterone),容易刺激皮脂分泌量增加,導致痤瘡發生。
雄性荷爾蒙代謝後的DHT(Dihydrotestosterone),容易刺激皮脂分泌量增加,導致痤瘡發生。
因此像是荷爾蒙治療或避孕......等,有使用到荷爾蒙/內分泌相關藥物,均可能是「痤瘡-暴露組」。
例如:第一代和第二代口服避孕藥中,孕激素(progestin)的代謝產物,可能加種痤瘡的惡化。
而荷爾蒙療法中,醋酸環丙孕酮(Cyproterone acetate)則有報告顯示對痤瘡治療有正面功效。
而荷爾蒙療法中,醋酸環丙孕酮(Cyproterone acetate)則有報告顯示對痤瘡治療有正面功效。
另外,同化類固醇(Anabolic steroids)因為會觸發──皮脂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上的「雄激素受器」,
也可能因而致使痤瘡發生。
還有其他藥物成分,如:皮質類固醇(Corticosteroids) 、鹵素(halogens)、異煙肼(isoniazid)、鋰(lithium)、維生素B12、免疫抑製劑、某些抗癌藥物和放射療法......等,都有引起痘痘粉刺狂冒的報告出現過。
3.職業因素
化妝品
因工作需求,大量使用化妝品(含洗卸)──特別容易影響皮膚微生物群的平衡,及干擾皮膚正常的屏障功能──從而刺激皮膚,加重痘痘肌膚發炎反應。
另外,不適當的化妝品組成與用法──如:含致粉刺成分、過油膩或粉體阻塞毛孔、強力清潔......等,也都會導致粉刺/痘痘的發作。
機械因素
機械因素包括摩擦,擦洗,使用家用設備或醫療設備,如聲波刷,除毛器或微針系統可能會引發痤瘡發作。
機械因素包括摩擦,擦洗,使用家用設備或醫療設備,如聲波刷,除毛器或微針系統可能會引發痤瘡發作。
目前,由機械損傷引起的炎症性皮膚病變的病理生理學仍有待闡明。
可能涉及兩種不同的機制:
1.機械力導致表皮增厚(角化過度),伴隨著角質層的改變,皮膚含水量下降,屏障功能衰弱,容易刺激敏感。
2.受重複的機械壓力/摩擦,導致角質細胞表面和皮膚微生物群發生變化,進而影響皮膚免疫系統的平衡;同時改變皮脂膜成分。
4.污染物
污染物通常藉由增加自由基等活性氧化物(ROS),來傷害皮膚健康──包含:脂質氧化、DNA/蛋白質變性......等。
污染物通常藉由增加自由基等活性氧化物(ROS),來傷害皮膚健康──包含:脂質氧化、DNA/蛋白質變性......等。
例如:污染物會將皮脂中的角鯊烯(佔12%皮脂組成),氧化形成「角鯊烯單氫過氧化物(Squalene Monohydroperoxide, Sq-OOH)」──具有致粉刺性,也容易刺激皮膚細胞,引起發炎反應。
這些現象,在痤瘡患者皮膚上的展現更為明顯。
中國一項研究:調查64位痤瘡患者,其皮膚「皮脂vs發炎性和非炎性痤瘡損害vs污染物」之間的關係──結果表明:空氣污染嚴重地區,皮脂組成改變,痤瘡的惡化率也隨之提升。
另外一種皮膚常見的「痤瘡-暴露組」污染物──香菸煙霧──雖然已被證實對皮膚有害,如:增加經皮水分散失(TEWL)、結締組織的變性(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纖維被降解)、加劇發炎反應程度、和脂質過氧化現象......等。
但究竟「香菸煙霧,如何引發痘痘粉刺?」──機轉,仍不清楚。
甚至,法國一項有關痤瘡的調查研究,結論「吸菸,有保護作用」的矛盾報告出現。
(參→Smoking and dietar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-to-severe acne in French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: results of a survey us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.)
關於痤瘡和香菸煙霧的聯繫,還須進一步數據來辨明──但「吸菸,有害肌膚」是肯定的!
5.氣候情況
因位季節轉換,使環境溫度、濕度和紫外線輻照度的變化,可能會引發痤瘡的發作。
另外,紫外線(UV)是影響皮膚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。
據報導,UVB和UVA引起皮脂腺增生,角質層增厚,皮脂分泌增加和黑頭粉刺數量增加。
而且UV會干擾皮膚免疫系統,使皮膚微生物群發生變化,間接影響痤瘡丙酸桿菌(Propionibacterium acnes)的生態,後果可能導致痤瘡發炎狀況的惡化。
6.社會心理因素和現代生活方式
有關「社會心理因素和現代生活方式」對痤瘡影響的臨床證據很少,
但就實務上的臨床經驗、軼事觀察和病例報告──都支持此類因素(暴露組)與痤瘡有關聯。
例如:與壓力相關的促腎上腺皮質素(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)或神經胜肽-物質P(Substance P),會影響免疫系統和發炎反應,導致壓力或和神經性誘發的痤瘡惡化。
另外,有研究報告指出:
從手機和平板發射的可見光,會提高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,因而使皮膚菌群失衡,從而影響痤瘡的症狀。
因此,現代生活方式──包含高度緊張、城市的噪音、人工光源照射、和社會心理壓力......等──都可能是「痤瘡-暴露組」。
展望未來:治療痤瘡→將變成治療「某人」的痤瘡!
例如:想測定「牛奶 vs 痤瘡」的相關度──可能除了關注何種牛奶?飲用量?飲用時間?......等外。其他無法控制的因素,如三餐食物會不會干擾牛奶的消化吸收?受測者的生活作息、吸菸與否?是否正面臨學業上或工作上的壓力?......等等。
均持續干擾著每一次的量測結果。
PS.你也許感興趣→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集-如何設計”抗痘”配方? @MSMF 知識PART
PPS.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/配方,一次擁有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https://myskinmyforum.blogspot.tw/p/diy_6.html
究竟所得到的觀測數據──真實源自「牛奶 」的影響有幾分?還是說有其他成分交互影響,產生「1+1>2」的干擾?......
儘管「痤瘡-暴露組」研究很複雜,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做──但是醫界對「痤瘡-暴露組」的前景極為看好,相信當未來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後──每一位痤瘡病患,都能得到更精確且對症的「個人化」治療方案,並且配合其他「組學(如基因組、蛋白質組或代謝組等)」的病人檢查資料,更能即時提醒患者在生活中,預防性排除或降低一切負面的「暴露因素」影響
──除了能防止痤瘡惡化,更有利縮減治療時程,幫痘痘肌們快速恢復皮膚的健康樣貌。
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的2017共識會議:現階段實務建議
儘管有關「痤瘡-暴露組」的研究還不是很充足──但就現階段顯示的證據來看──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的2017共識會議-建議:在任何處方之前,先確定痤瘡患者的潛在的負面暴露因素(參下表),尤其是在中度/重度-痤瘡患者。
提醒患者對「負面-暴露組」盡可能限制,並增加「正面-暴露組」機會,以促進「皮膚屏障功能」與 「微生物群-生態」的恢復──來提升自身痤瘡的療效。
(參原文→ The influence of exposome on acne )
資料引用來源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5947266/#jdv14820-bib-0038 |
PS.你也許感興趣→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集-如何設計”抗痘”配方? @MSMF 知識PART
PPS.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/配方,一次擁有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https://myskinmyforum.blogspot.tw/p/diy_6.html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