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因檢測──量「膚」制定個人化專屬保養,真有效嗎?@MSMF 資訊PART

Science News報導:透過檢測基因,達個人化專屬護理保養

──理想很豐滿,但現實很骨感(...今日仍在發育中)


健康護理保養「個人化」是趨勢

根據Science News的報導(參→Consumer DNA testing promises more than it delivers):
越來越多人,寄望透過檢測自身的基因密碼──來制定自己:該吃什麼?做什麼運動?規避那些危險因子......等,
以期獲得更全面、更具效用CP值的個人健康護理保養模式。

據估計:從2007年起約10年間,進行基因檢測的總人數約有1200萬
──但僅2017年,一年就有約700萬人前往檢測自己的基因。

顯然,大家都期待著自己得到的是「量身制定」的最優化方案──不管是生病了的治療方案/用藥/保養、癌症/心血管/糖尿病.....等疾病的預防、或瘦身減肥的作息/運動/飲食......等。

而科學界也正朝此努力中──讓XX疾病,變成「某人」的XX疾病──對人對症下藥。
也許不久的未來,你去看醫生,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閱你的基因組。

三大類基因檢測

今日市面上提供許許多多的檢測基因服務,但依檢測目標可分為三大類:
1.全基因組測序(whole genome sequencing)
    一次性確定生物體基因組的完整DNA序列。
    理論上,人類基因組約包含60億個DNA鹼基對,但部分染色體區段的DNA序列仍屬未知。
    所以全基因組測序結果,與真實相比會有部分闕漏──不過基本不影響解讀。

2.外顯子測序(Exome sequencing)
    主要針對基因中,真正能被表達成蛋白質的相關DNA序列(外顯子,如下圖"藍色"區段)。
    人類估計約有180,000個外顯子,約佔人類基因組的 1%,所以成本上比全基因組測序要來的實惠。

3.單核苷酸多態性(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, SNP)
    檢測生物個體與個體間,由單個核苷酸A/T/C/G的改變,而出現的DNA序列的差異。
    例如來自甲乙兩個不同個體的DNA片段──AAGCCTA和AAGCTTA──其中紅色C與T的不一樣,即為SNP。
    而SNP往往是導致人類罹患某些疾病的凶手,如鐮狀細胞性貧血,β-地中海貧血和阿滋海默症等,都與SNP有高度相關。
    基本上,人類遺傳基因的各種差異,90%可歸因於SNP引起的基因變異。 

基因檢測──到底有沒有效用?

雖然理論上,通過基因的解碼,可以完整制定出「個人化」最佳CP值方案
──但現實世界中,上述理想能有一大段路要走。

舉例來說:
史丹佛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曾就「肥胖相關基因vs低脂或低糖飲食──對減肥的影響」進行研究。
結果發現,減肥的成功與否?又減重多少公斤?......等,基本與「飲食若能匹配自身基因,更有利減肥」的假設無關。
研究團隊解釋,與肥胖是複雜生理反應後的結果,目前已發現超過200多「基因(變異)」與體重相關,
但肥胖的完整釐清,仍需更多的研究與努力,來一一釐清其複雜的機制。

所以,就現階段來說,很可能發生類似這樣的狀況:
檢測後發現有糖尿病潛在風險的基因存在──醫生會告訴你藉由飲食控制和運動鍛煉來改善身體健康;
也可能基因檢測,未發現有潛在糖尿病風險──醫生還是告訴你,良好飲食與運動習慣以保持健康。
結果:既然得到的答案都一樣,那麼「基因檢測」的實質意義何在?

即使檢測了自身的基因──知道可能的「風險/機遇」為何?
但現階段來說,能實際針對該基因的應用或治療方案,仍無法真正達到完全「個人化」目標!

另外根據報導中作者的經驗──她自己的樣本,在不同檢測公司測量的結果,得到的檢測結果都不一樣。

基因檢測vs個人化美容保養

雖然市場上已經有許多宣稱能幫你解讀基因,再提供你最佳化的保養組合(對策)的廠商,
如:EpigenCare、SkinGenie、Uniskin......等。
但想真正藉由基因檢測,來幫你個人量「膚」訂製的化妝保養產品──真的還需要時間發展。
目前大多類似上述糖尿病基因例子的狀況,檢測後推薦的保養對策,其實跟「基因-解不解碼?」實質關係不大
──還是僅告訴你「屬於哪一類型的膚質」,適合「選搭哪些(自家的)保養品」來使用。

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!

PPS.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/配方,一次擁有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https://myskinmyforum.blogspot.tw/p/diy_6.html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