痘痘肌「忌口」有道理~腸道微生物vs.皮膚痘痘粉刺~的關連...@MSMF 知識PART

西式飲食&壓力→會影響「腸道-微生物」平衡→改變身體「代謝和免疫功能」的執行→干擾「全身-炎症反應」→導致皮膚的「痤瘡(痘痘/粉刺)-狀況」惡化/難治癒...


大約1930年代,就有科學家(Stokes and Pillsbury)提出「腦-腸道-皮膚」的關連性──理論指出:皮膚狀態,會受到情緒/壓力(e.g.憂慮,焦慮和抑鬱)的影響,而發生變化──其中關鍵「連接點」就在:腸道微生物→對腸道生理狀態(e.g.腸道的通透性、免疫反應...等)的影響!

這些寄生在我們體內的「腸道-微生物(們)」──除了有助消化(e.g.分解食物中難消化的多醣類);並合成-人體必需的營養素(e.g.維生素K或生物素biotin...等)提供之外──為了生存,「他們」不可避免地演化出:
●能「干擾-宿主免疫系統」的調節機制→導致不同的腸道微生物存在,可能引發不同的炎症反應發生,影響(宿主)正常細胞-生理功能的執行,發生轉變or異常。
●可「對抗同類/棲地爭奪」的競爭機制→有助「排擠-致病菌/病原體」的生存空間,降低宿主感染疾病發生──但站在宿主立場:不小心讓其「某微生物-坐大」(即使是益生菌),也可能因生態失衡而「反遭罪」,引起不利健康的反應。

因此「調控-宿主免疫」+「競爭-腸道棲地」所分泌的代謝物──便容易透過血液循環系統→影響到皮膚「痤瘡(痘痘/粉刺)」的症狀表現。(尤其「痘痘or痘疤」部分,其「嚴重性」就與發炎反應的強弱,有密切關連。參→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集-如何設計”抗痘”配方? @MSMF 知識PART)

腸道微生物vs.皮膚痘痘粉刺~的關連...

根據最近-Young Bok Lee等人-整理的文獻回顧報告《Potential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Acne: A Comprehensive Review》指出:

●腸道微生物被認為:可能是通過與mTOR(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)途徑→影響痤瘡(痘痘)好不了...
*mTOR是一種激酶(serine/threonine kinase),參與細胞的增生/分化作用──它扮演著樞紐的角色──當細胞接受外界訊息(e.g.生長因子...)→活化mTOR之後,會接續啟動一系列與「細胞分化或複製分裂」相關的生化反應。(其中也包含:促使細胞,釋放更多發炎因子。參→mTOR and Aging: An Old Fashioned Dress)

*於是腸道微生物的某些代謝物→可能透過mTOR途徑→調控腸道細胞(含免疫細胞)的生理機轉、脂肪代謝or其它代謝反應──影響腸道的生態平衡&損害腸道屏障功能。

*結果:更多的微生物代謝物→跑進血液循環裡→誘發更多的發炎因子──最終影響皮膚痤瘡(痘痘)的「發炎反應(程度)」持續被放大/加重──痘痘消失的日期,被迫後延。

●「壓力」會損害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,促進全身性炎症→導致痤瘡(痘痘)症狀的惡化...
*例如:研究表明,當「壓力」存在時,造成胃酸分泌不足、小腸蠕動停滯......等,使細菌有機會「過度繁殖」→容易損傷-腸壁(屏障功能)──導致微生物的代謝物,更能輕易進入體內,刺激免疫系統、引起發炎症狀。(參→Acne vulgaris, probiotics and the gut-brain-skin axis - back to the future?)

*結果:因為壓力→改變腸道微生物→誘導全身性炎症→持續-加重痤瘡(痘痘)發炎反應。

●西式飲食(e.g.乳製品、精製碳水化合物、巧克力和飽和脂肪等)會影響-腸道微生物-組成&觸發相關的發炎反應→加重痤瘡(痘痘)症狀...
*除了這些「西式飲食」本身就有:促進「痘痘/粉刺-發生」的可能外...(參下圖)
西式飲食(e.g.乳製品、精製碳水化合物、巧克力和飽和脂肪等)→致痘機轉。(引用自→Linking diet to acne metabolomics, inflammation, and comedogenesis: an update)

*當這類食物大舉進入腸胃道中,充當微生物的-碳源/養分來源──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的組成變化──那些相對「吃得快、吸收效率高」的細菌,能長的頭好壯壯→並去排擠,哪些「吸收效率-弱」的微生物,能力較弱的微生物,讓期缺乏生長空間。

*而不幸的是:對人體有益的「益生菌」對此,往往競爭不過「有害菌」──「益生菌」更喜愛「膳食纖維」成分──於數量漸漸變少→導致腸道中屬於「有害菌的代謝物」增多→更追加對腸道屏障的壓力!

*結果:西式飲食→刺激皮脂分泌過度、刺激發炎、誘導痤瘡(痘痘)出現;又讓腸道微生物群失衡,進一步促進全身性炎症反應→使皮膚痘痘問題更嚴重,陷入惡性循環。

MSMF觀點:
這大概也是為何「益生菌」會在美容保養領域──越來越受重視(吹捧?)的原因吧!

撇除「外用」益生菌產物──有助:
*促進角質屏障健全,提升皮膚防禦力──例:實驗發現使用含10%長雙歧桿菌-溶菌液(Bifidobacterium longum lysate)的乳霜,能增強受試者皮膚對冷/熱、及乳酸(化學刺激)的抵抗力,強化皮膚屏障功能。(參→Bifidobacterium longum lysate, a new ingredient for reactive skin.)

*調節免疫,改善肌膚敏感閥值──
例:副乾酪乳桿菌(Lactobacillus paracasei)能抑制「P物質(substance P)」引起的皮膚炎症,避免神經性發炎反應過度,同時有促進皮膚屏障重建作用。(參→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NCM I-2116 (ST11) inhibits substance P-induced skin inflammation and accelerates skin barrier function recovery in vitro.)

*排擠「有害菌」的生存空間,降低皮膚疾病發生機率──例:表皮葡萄球菌→會造成狐臭/腳臭...等「異味」發生;痤瘡丙酸桿菌→則導致痘痘問題;馬拉色菌屬真菌→與頭皮屑的出現有關。(參→皮膚微生物「3好&2壞」 [20%理論系列])

透過補充/重建「內在」的益生菌群落──還有利:
*形成健康的腸道-微生物-生態(組成),以降低痘痘發生機率──例:與健康者相比,痤瘡患者體內的Lactobacillus(乳酸桿菌屬)、Bifidobacterium(雙歧桿菌屬~即俗稱:比菲德氏菌)、Butyricicoccus等益生菌,都呈現「變少」的狀況。(參→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s in moderate to severe acne vulgaris patients.)

*能調節免疫,避免全身性炎症反應(持續)──例:口服Lactobacillus casei(乾酪乳桿菌),能幫助調節T-cell介導的炎症反應,進而降低皮膚上的過敏發炎症狀。(參→Oral probiotic control skin inflammation by acting on both effector and regulatory T cells.)

*幫助減少「致痘」因子──例:Lactobacillus的補充,可降低IGF-1(類胰島素生長因子)的全身水平,有望減少痤瘡發生機率。(參→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immune regulation, acne, and photoaging.)(另參上圖:西式飲食→致痘機轉)。

*提供「痘痘治療藥物」協同作用──例:與「單純-口服抗生素」相比,搭配「益生菌+抗生素」治療組,痘痘症狀改善程度-更快/更高,也減低了口服抗生素的副作用──尤其對「炎症性痤瘡」作用更顯著。(參→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immune regulation, acne, and photoaging.)

然而──雖然以上利用「益生菌→改善腸道微生物群」能帶來這麼多好處...

但實際上「益生菌vs.皮膚保養(e.g.痘痘肌-改善)」的功效──還有待更大型的臨床研究,才能有辦法釐清,確認其「助力」占比(%)有多少?

方能,幫助「痘痘肌們」→可以將「資源(金錢+時間)」花在真正的刀口上──畢竟,干擾「痤瘡-治療」的影響因子,實在太多!(另參→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建議:治療痘痘前先檢視「6 大暴露組(EXPOSOME)」以提升療效 @MSMF 知識PART)

就現階段──從「腸道-微生物」角度──對痘痘肌膚而言:
減少攝入「高度-精製碳水化合物、乳製品、和高-飽和脂肪」的食物+多補充「益生菌需要的膳食纖維」──既能降低「致痘因子」的發生;也能幫助維持「腸道-微生物群」的健康平衡(益生菌%↑)──是個實際又合理的有效輔助策略,幫助→痘痘/粉刺-早日消失不見!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