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ㄟ尚好?!──嗯~[頭皮屑]馬拉色菌-也說:YES!@MSMF 知識PART

德國研究:常見的保養品成分→對「皮膚-微生物」有何影響?──他們測試了:馬拉色屬真菌(→頭皮屑/脂漏性皮炎)、棒狀桿菌(→紅癬)&葡萄球菌(狐臭/腳臭/異味/皮膚炎...)

我們知道:維持「皮膚-微生物(生態)」平衡──對肌膚「健康」重要;也能有利「肌膚保養」的成效,避免「個人魅力(值)」扣分──例如:

*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spp.)→會造成狐臭/腳臭......等「異味(體臭)」發生。
*痤瘡丙酸桿菌(Cutibacterium acnes)→會導致「痘痘」問題。
*馬拉色菌屬真菌(Malassezia spp.)→與「頭皮屑」的出現有關。

正常情況下,皮膚上的「微生物(們)」會彼此「制衡」──我們不太需要費心,皮膚的「微生態(環境)」就能保持穩定,不會出現上述問題/狀況。

但是,稍微設想一下──如果「皮膚環境-發生變化(e.g.環境中,忽然多出許多對微生物-有益的養分or有害的抗菌成分......等)」呢?

好比:河流/湖泊/水庫中──因為額外「氮/磷...等營養素」的流入(可能來自:農業施肥-肥料、或都市/家庭-有機廢水等),造成的「優養化(Eutrophication)」現象:藻類快速大量繁殖,也大量死亡,消耗水中溶氧,導致水生生物「窒息」而亡...

那些「額外」施加在皮膚上的「保養品」成分──對皮膚的微生物們,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?

德國研究:常見的保養品成分vs.[馬拉色屬真菌/棒狀桿菌/葡萄球菌]生長狀況


●研究團隊選用了──包含:天然油脂/蠟類、乳化劑、脂肪酸/醇類、增稠劑......等共74項保養品常見成分(詳參→該論文-Table 1.);並設計了W/O與O/W配方(詳參→該論文-Table 2.)→in-vitro測試:對「微生物-生長」的影響?
(其中並依保養品配方常用濃度,採用:油類10%、乳化劑5%、脂肪酸/醇類2%、增稠劑2%──來測試。)

●選定的微生物有:與[頭皮屑/脂漏性皮炎]相關的馬拉色屬真菌(Malassezia spp.共9種菌株)、與[紅癬]相關的微細棒狀桿菌(Corynebacterium minutissimum)、與[狐臭/腳臭/異位性皮炎]有關的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taphylococcus galinarum)(詳參→該論文-Table 3.)

●結果發現:對馬拉色屬真菌來說──當存在有:天然油/脂/蠟(脂肪酸酯-碳鏈>C12者)時→會大量生長;但對人造的石蠟、矽基物質、聚合物(增稠劑/乳化劑)、短鏈脂肪酸酯(<C12者),則難以成長。(因為馬拉色屬真菌顯然缺乏:分解人工化合物的相關酵素,不能如同「分解皮脂(成分)」一般,獲取生長養分)──另外,配方是W/O或O/W的影響,2者並為顯示出差異。

●而在選定的3隻細菌-測試結果發現:細菌生長對所選的測試成分,並無依賴性(不像馬拉色屬真菌)──是否含有-天然油/脂/蠟成分?→對細菌增長的影響不大。

●研究結論:化妝/保養品的使用→會影響皮膚微生物群(組成)──特別是:對患有頭皮屑/脂漏性皮炎(問題)的患者,尤為重要!(至少此研究的數據表明:馬拉色屬真菌真能因天然油脂成分的存在,而大量生長。)──應該加以-調整/設計-合適的護膚產品,以利治療。

MSMF觀點:

當皮膚環境-發生變化(e.g.化妝保養品的使用→增加了:對微生物-有益的養分or有害的抗菌成分)──勢必影響皮膚「微生態環境&微生物群(組成)」變化──這是很自然、很合理的結果!
從這研究──可以延伸出一點:
今日-美容保養市場→總是追求「天然(成分)」的迷失...
如果所用保養品,不能「切合」當事人的皮膚狀況──即使100%天然成分(組成),也等於無用──甚至可能反而更糟糕!e.g.上述實驗所指的馬拉色屬真菌──本應抑制其增長,而使用的產品──因天然成分的存在,反而可能無意間:有「幫助其增長→加重頭皮屑問題」的嫌疑。
所以,如何確保:
所用「肌膚保養(品)→適合自身膚況」──才是最重要的考量!
認清「自身膚況所需」之後──再去比較「天然or化工」的成分選擇?──才實際!(~回歸「美容保養」是:欲改善-某種皮膚狀態-的初衷。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