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對配方劑型~凡士林vs.PEG軟膏vs.水凝膠~有助傷口更快癒合?@MSMF 知識PART

日研究:不同外用配方劑型──白凡士林vs.PEG軟膏vs.水性凝膠──發現"PEG軟膏"對傷口癒合的幫助最大...


我們知道,不管是"保養品or皮膚藥物"──外用配方除了考慮「配伍組成」會不會干擾"活性/藥性-成分"本身的穩定?經皮穿透率?能不能發揮"預期功效"?等之外;所選擇的「劑型BASE」也是一重大關鍵因素,往往會導致最終的「成果展現/臨床效果」出現差異性──於是,如何篩選出「最適合」的配方劑型,來應對「某-皮膚狀況」?提供"使用者"能獲得更優秀、更速效的"配伍組合",是"配方師"們(包含化妝品界&醫學界),持續致力專研的目標。

日本動物實驗:"PEG軟膏"劑型BASE→有助傷口更快癒合

近期,Yoshihito Yamada等人研究團隊發表《Influence of Bases for External Medicines with Different Coatability and Water Retentivity on Wound Healing》報告:

他們測試了3種常見的外用配方劑型──白凡士林(white petrolatum)vs.PEG軟膏(macrogol ointment)vs.水性凝膠(aqueous gel)──發現:
●塗佈性能(Coatability)→白凡士林>PEG軟膏>水性凝膠-配方劑型(BASE)。
●保水性(Water Retentivity)→PEG軟膏>白凡士林>水性凝膠-配方劑型(BASE)。
●在實驗動物身上還發現→PEG軟膏(劑型),有助"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(fibroblast growth factor,FGF)及表皮生長因子(epidermal growth factor, EGF)的表現增加──有利加速"傷口的癒合(減少創傷面積)"──但這些"生長因子"的含量變化,在"白凡士林&水性凝膠"(劑型),並未發生。

研究人員結論:
皮膚外用藥物,對皮膚問題的治療效果──所選用的配方"劑型(BASE)",顯然也在其中,扮演有重要作用。

MSMF觀點:

除了活性成分,其它配伍成分,也會影響該處"皮膚微環境"→導致生理上的些微差異→→影響最終成果的展現。

例如上述研究──若單純追求:皮膚的"鎖水保濕(降低TEWL)作用,那麼選擇"白凡士林(劑型)"的效果會最佳。
但是,若考慮"皮膚傷口-狀態"因素──因為可能有"滲出液"的問題──所以"完全防水"的白凡士林(劑型)顯然就不太合宜。反而是保有"親水(屬性)"的PEG軟膏,比較有利於維持傷口的"濕潤,又不會太浸潤(狀態),促進相關生理機制,穩步進行。
相對的,水凝膠(劑型)雖也具"吸水性"──但其"防止TEWL"能力較差,所以有可能讓"皮膚的開放性傷口→相對偏乾,濕潤度不足",反而不利傷口組織的健全發展。(至少此研究中的大鼠身上是如此)

因此,對於這些「外用」的美容保養品/藥物──其產品效果的好/壞?
不應該只聚焦在「是不是有"XX活性(主成分)"的存在?與使用%?」等──更應該考慮「這產品(配方)所選用的"劑型"是否合宜?有沒有更好的"配伍組成"可供選擇,以爭取最佳效用?」

所以──還是那句老話「成功的配方=20%的理論+80%的實驗」──畢竟一張配方,組成成分往往數種~數十種,加上"各自使用比例%"的變化,充滿太多的可能性組合,帶來N多種影響──而這些,都無法光用"想的"就解決,需要更多的實際測試,去加以驗證。

PS.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一次搞懂~保養品配方的秘密!
PPS. 【BLOG文章~總目錄】My Skin My Forum 護膚保養品DIY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