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妝品中的內分泌干擾物(EDC) @MSMF 知識PART

內分泌調控系統(Endocrine System)對身心健康平衡重要──但除了環境因素外,每天用的化妝品也是「內分泌干擾物」潛在引道...


身體的「內分泌調控系統(Endocrine System)」是一個人健康"日常"的基石──
讓:你→長高、長壯!(by生長激素, Growth Hormone)
讓:男孩/女孩→男人/女人(by睪固酮,Testosterone/雌激素,Estrogen)
讓:遭遇"緊急狀況"時→提升"戰鬥力"快速反應(by腎上腺素, Epinephrine)
更讓:我們每個人→夜間能好好放鬆休息/睡眠(by退黑激素, Melatonin)

所以,當內分泌系統,失去平衡──不只會影響"生理"健康(如:出油/痘痘/生理痛/不孕不育/肥胖......);也會導致"心理"出狀況(暴躁易怒/亢奮/失眠/性慾衰退/容易疲倦......等)──使最普通的「日常」變得猶如"八點檔"!

而相關「內分泌干擾物(endocrine disruptor chemical, EDC)」研究,除了可能的呼吸道、飲食(藥物)途徑外──每天會被使用、且時間可能持續長達數十年的"外用-化妝/保養品",也是條:引入「內分泌干擾物」的管道。

化妝品中的內分泌干擾物

由於化妝/保養品-配方,往往包含幾種~數十種成分,加上包裝容器(內襯)材質──其各自或彼此交互作用下──隱含許多難以讓人100%安心的EDC嫌疑犯。

最近《Cosmetics》期刊,新報導的化妝品中EDC介紹──例如:
●Parabens(防腐劑類),已知會影響"雌激素-作用機制"(雖然實驗的數據,比一般產品中濃度,要再乘上數千倍,才能達到閾值。)
●芳香成分(香精/精油-類),比如"麝香精油"中的麝香二甲苯(musk xylene)或麝香酮(musk ketone)化合物,被發現會與雌激素受體反應,干擾內分泌系統。
●環狀矽氧烷D5(Cyclosiloxanes, 潤膚劑類),被證實在"實驗室-環境"下,對水生生物有毒,野生自然環境中還未定論。但是歐盟已有草案,預計2020年限用D5於沖洗類產品中(<0.1%)
●紫外線吸收劑(防曬主成分類),如Padimate O、Octinoxate(全世界使用最廣的UVB吸收劑)、或benzophenone等,在動物實驗中都出現"雌激素-干擾"現象。
●植物甾醇(Phytosterol, 訴求活性類),如香豆雌酚(Coumestrol)、白藜蘆醇(resveratrol)與"雌激素-受體"有高度親和力;或大豆萃取中的大豆異黃酮(soy isoflavones)也具有干擾雌激素作用。
●麴酸(Kojic acid, 美白活性類)已被證實會影響"碘(iodine) "的吸收,間接干擾甲狀腺(thyroid)作用。
●BHT(Butylated hydroxytoluene, 抗氧化劑),在細胞實驗中,也被懷疑有"抗-雌激素"作用。

另外,作者Emiliano Ripamonti等人也有提到:
由於DEC研究的「複雜性(待測物-多、彼此交互影響...)」與「長期性(可能"生物累積"30年後才有徵兆顯現...)」──所以即使毒物學資料增進累積,潛在EDC候選名單也不斷更新,但是仍缺乏可靠的「短期」篩選/驗證-機制,來迎合化妝品市場,不斷湧現的「新原料成分」。

加上「化妝品-禁止動物實驗」潮流,各國紛紛停止各式有關毒理學研究──儘管有相應的人工組織/細胞/分生實驗、微生物測試、或大數據分析等替代性測試──但是對於長期性的祖、父、子、孫...等隔代影響;或生物體其他部位/器官/組織的影響關連性(如副作用),已開始呈現空白狀態,缺乏"線頭"去推估/測試/驗證-可能的衍生毒理反應。
(更多內容,請參原文→Endocrine Disruption by Mixtures in Topical Consumer Products)


MSMF觀點:

雖然基本上,所有被發現具有「內分泌干擾」特性的成分──都明文"禁用或限量使用"於化妝/保養品中。例如:早期常見於髮類/痘痘控油/抗老產品的"雌激素"相關成分,雌二醇(Estradiol)、雌固酮(Estrone)及乙炔雌二醇(Ethinylestradiol)等,後來被明確有EDC作用後,已全面禁用於化妝品配方中(台灣2016/5月正式施行);其他像是防腐劑、紫外線吸收劑......等,都有規定%用量。

但是,如同"雌激素"例子──內分泌干擾物(EDC)的發現,總是需要「長時間」的研究分析結果累積,才能有辦法肯定──到底是哪個成分?導致哪種內分泌機制失調?引發何種健康/生殖風險?又引爆不良反應的安全值(濃度)多少?是不是會長期累積?......等。

所以,除了確保遵循使用「法規-允許」的原料成分外,還有必要持續關注「原料-毒理學/EDC等研究」的新資訊──畢竟「科學」總是不斷踩著「前人的肩膀(舊理論)」,慢慢往上爬,甚至直接把前人"踹倒",重新佔領/佇立起來(產出新理論)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