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曬配方1%差異──有助「防曬(膜)-耐久力」+60%↑ @MSMF 知識PART

研究發現:即使防曬的「紫外線吸收劑/遮蔽劑」不變,透過"配方組成"微調變化──多+1%的蠟衍生物,將"(膜)"的UV光保護力延長,從「隨時間-流失36.6%→13.26%」...


「陽光UV」是皮膚"光老化"的主凶───據估計:單單"臉部肌膚"的衰老,有80%屬於"陽光UV"所致。(可另參→抗老化~皮膚[內在&外在-老化因素]影響不一樣 @MSMF 知識PART)

因此,做好「防曬」,提供皮膚充足的UV光保護力──是皮膚美容保養、維持"肌膚-青春美麗"的關鍵;同時,也有利健康、幫助「減少皮膚癌-發生率」的最佳策略!

然而,實際應用上──你真能獲得的"UV光保護力"有多少?


除了考慮:所用防曬品的"防曬係數"外,還取決於你塗抹完成後「皮膚上這層"防曬薄膜"的狀態」?

不是你選了「高-防曬係數」的產品,就等於你擁有「高-UV光保護力」──例如:使用量不足(標準=2mg/cm²)。若某人使用SPF30防曬,卻只塗抹標準量的25%時,皮膚上的SPF大概只剩2.3,還不如一件T恤衫(約能提供SPF 5)的防護力。(參→真實世界中──SPF100防曬,比SPF50,保護力更強?! @MSMF 資訊PART又一研究:現實世界中,請選「高-防曬係數」防曬品!@MSMF 知識PART)

因此──如何確保「防曬(膜)」的充分/完善?攸關著皮膚能"實質"獲得多少UV光保護力。

而撇除「使用」方面──足量+均勻+出門前完成(提前15 mins擦好待乾)+及時補充(擦一次/2 hrs)之外──在「配方設計」方面,也能在「紫外線吸收劑/遮蔽劑」不變的情況下,應用「配伍組成」的微調,來有效提升這層「防曬薄膜」的效能!

防曬配方研究:多+1%的蠟衍生物→提升防曬(膜)效能維持+60%↑

根據近期C&T雜誌報導──有團隊為了能"即時"確認「防曬(膜)」的狀況?有利「量化-評估」對"UV"的實際防護-性能表現?

設計出一套「UV光影像-攝影系統」來幫助診斷:這防曬塗抹皮膚上後,其「實際用量、均勻度&隨時間變化(流失衰退)」的狀況演變──當中他們有安排"2個-不同-防曬配方"的比較測試,額外發現:
●防曬(膜)的效能維持,在塗抹使用6 hrs後──其中「多+1%蠟衍生物」的實驗配方,表現出UV光保護力,僅衰退13.26%;相較於「未加(-1%)蠟衍生物」的對照配方者,其UV光保護力,流失36.60%。

顯示:使用「長碳鏈的蠟酯成分」→有助「"防曬(膜)的穩定」→進而協助「提升皮膚獲得的"UV光保護力"」(參→The Camera Never Lies: Visualizing Sun Protection Loss and Ways to Fortify Films)

MSMF觀點:

防曬配方的強弱?並不單純只看「防曬劑成分」這"主角"就好──還有許多"配角"共同輔助,才能成就「完整-防曬產品(e.g.乳液/霜/噴霧......等劑型)」──因此,若其中的"配角"有變化(="配伍組成"轉換),勢必(多少)都會影響到"該防曬產品的表現"狀況-好or不好?

如同上述報導的測試發現──有時僅僅多加了1%的"某成分",就能在「成本」僅"增加少許"的情況下,帶來顯著的「效能」提升──非常符合精打細算「CP值」的需求!

至於,如何找到「有效增加CP值」的"成分&用量-該多少?"──就是配方師們該努力:鑽研「配方設計」+ 試驗「配伍組成%」的"頭痛/燒腦"所在了。

另外,雖然就上述「配方」測試結果:兩防曬配方,在6hrs後才有顯著差異出現──明顯與「每2hrs補擦一次防曬的建議」相隔閡,有些不切實際的感覺。

但是,若考慮到現實世界的"遊樂/活動-過程"中,未必人人都能「按時」執行補充──例如:去海邊戲水時,很難保證:游泳到一半......啊!時間到了,我先去補個防曬......然後,再回來游另一半──往往都是某"活動"告一段落,休息時,才會進行補擦。

這顯然,容易導致「超時」──而使"某時間段",皮膚缺乏足夠的UV防護力。

所以,上述報導的試驗結果,還是有其意義──至少在皮膚可能遭受的"UV-傷害總值"方面,有所幫助(減低嚴重度);並也提供了「未來能持續"優化"防曬配方」的可行參考方向,至少比"無頭蒼蠅,瞎飛亂撞"到處試,要來得更有成功機率!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