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方「保濕」的選擇──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? @MSMF 知識PART

「保濕」保養品(配方)往往包含:保濕劑、潤膚劑or封閉劑──這3者都有助"肌膚保濕",但彼此作用機制卻不同──如何選擇?...


說到肌膚保養──「保濕」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──因為:
●皮膚"保濕能力"好→表示TEWL(trans-epidermal water loss, 經皮水分散失)低、皮膚水合度高。
●皮膚"TEWL"低→水分不容易跑出去,所以外部-病原/異物,也不會輕鬆-溜進來,代表皮膚屏障功能健全。(=對"敏感肌膚/痘痘保養"也有益!)
●皮膚"水合度"高→表示含水量高,皮膚就不容易乾燥/起皺,出現細紋;或表面變得粗糙、而暗沉──反而有助提升皮膚-膨潤/光滑/明亮度,令肌膚顯得水嫩。(=對"老化/美白-保養"也有助益!)

換句話說──只要做好「保濕-保養」一項工作,就能為肌膚帶來"多重"美容功效!

因此,不單「主打"保濕"(訴求)」的保養品──許多化妝保養品「配方」,也都會搭配有「保濕作用」的成分(僅差在%-或多/或少-而已),來輔助該配方的整體"美容功效"展現,例如:幫忙"美白"產品,更加提升"透亮感"效果,有利肌膚看起來-更"美白+水嫩"!

而這些能為產品提供「保濕作用」的成分──若你翻查"產品-成分(INCI)"的功能,如去CosIngCosDNA(←此站公信力較低)等類似的網站探詢──你會發現:除了標示為「保濕劑(Humectants)」者外,其實「潤膚劑(Emollients)&封閉劑(Occlusives)」成分,也有助肌膚的保濕能力。它們也許本身有其"主要的"配方作用,但附帶的效果,往往也能幫助皮膚"下降TEWL、或提升肌膚水合度"。

配方「保濕」的選擇──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

●保濕劑(Humectants)──能"吸水(與水分子形成-氫鍵)"的成分,將水分吸引往表皮層。
例如:甘油、1.3-丁二醇、丙二醇、山梨糖醇、泛醇(原B5)、果酸類、尿素/乳酸/胺基酸/離子等天然保濕因子(NMF)......等能抓住水分的小分子物質,都可作為皮膚的「保濕劑」使用──幫助:將水分,自皮膚底層往上拉,來增加皮膚的水合度;同時減緩水分散逸出皮膚外的速度,有助下降TEWL。

配方應用上──
*好處:「保濕劑」有利皮膚的"含水量(水合度)"的上升──尤其對皮膚最外側的"角質層"貢獻巨大,效果快速、又顯著。
*缺點:若"水源"不足(e.g.皮膚真皮層-含水量-低),周遭組織,可能因其而發生"缺水"狀況;另外,由於「保濕劑」往往包含許多能夠成氫鍵的「-OH基」,所以當"用量"大時,會出現"黏膩"膚感,令"產品(配方)-使用性"不討喜;或「保濕劑」本身潛藏的"刺激性"風險,例如:大量多元醇「水合→放熱」過程,會令較敏感的皮膚,感覺"灼熱"不適;又如果酸類/尿素/離子等小分子物質,本身就屬"有刺激性"的風險成分。稍不注意,容易引發皮膚"刺激/敏感"現象。

●潤膚劑(Emollients)──能改變"皮脂/細胞間脂質/細胞膜-特性(e.g.流動性)"的各式"飽和/不飽和-油酯──幫助:改善皮膚屏障功能;影響皮膚表面(紋理/光澤)變化;也可能參與"細胞-訊號的調控"...
例如:甘油酯、脂肪酸、脂肪醇、膽固醇類、角鯊烯、神經醯胺類、或小分子矽氧烷類......等各式"動物/植物/石化/合成-來源"之油酯,改善角質層"細胞間脂質"結構──避免皮膚內部的水分,從角化細胞間縫隙溜走,提供鎖水作用,降低TEWL──提升皮膚屏障功能。

配方應用上──
*好處:鎖水保濕的同時,可依配方目標需求,變化應用"不同油酯(不同屬性),而帶來不一樣的"潤澤效果&使用膚觸"──例如:想膚觸"清爽",選擇"小分子量/碳鏈短/不飽和度高......等"油酯,反之,則能變換帶來"厚重"膚感;或想"提亮肌膚外觀",挑反射度高的"亮油";或利用"乾性油"的清爽性+疏水性(與"水性保濕劑分子",不會相黏在一起,降低分子間作用力→黏感降),來改善保濕劑-的粘感;改變"油膜"流動性,有助提升"活性"的滲入,加強"皮膚吸收率"......等。
*缺點:可能因為「小分子量」容易過度滲入,造成刺激。例如:短鏈脂肪酸,就容易干擾細胞膜結構(穩定性),誘導免疫-發炎反應(e.g.粉刺惡化變痘痘,其中原因之一:就是細菌大量滋生後,代謝產物中「游離脂肪酸」也跟著大幅累積,加重刺激"免疫系統"活化。);另外,由於"潤膚劑"常搭配與"乳化劑"共同使用──這兩者都有:擾亂皮膚-皮脂膜/細胞間脂質/細胞膜的能力──所以更容易產生"刺激皮膚"的狀況,也算是保養品-配方中潛在的"刺激原"成分之一。

●封閉劑(Occlusives)──能形成「疏水性屏障(薄膜)」結構,阻隔水分子通過,幫助將水分"鎖"在皮膚內,大幅減低TEWL、來提供保濕作用!
例如:凡士林、礦物油、羊毛酯、蠟、或高分子聚矽氧烷類......等能提供"封閉性-佳"的疏水性成分──覆蓋皮膚表面建構"防水膜",來隔絕"皮膚水分向外流失"的可能;同時也能部分滲入"角化細胞間縫隙",進一步增強皮膚屏障功能──有效鎖水保濕!

配方應用上──
*好處:能形成"封閉性"的防水膜,強力提升皮膚的"鎖水"保濕能力;能帶來"厚/潤"膚感,冬天"乾冷環境"中適用,有效防止皮膚乾裂。
*缺點:這層防水膜,也會影響"活性"的吸收效果,尤其"水性-有效成分",可能會被隔絕在外側,無法通過、皮膚根本吸收不到;而厚重的"疏水性"油蠟成分,也可能導致配方"厚重感→不好推抹勻開"、或"悶感→使用膚觸不好"、或甚至"引發油性膚質、毛孔阻塞→粉刺/痘痘問題的出現"......等。

不過要提醒的是:「潤膚劑」or「封閉劑」經常是「一體兩面」互相轉換的──某成分(油酯),在配方中的作用是潤膚劑or封閉劑?──取決於:其"用量%"的多寡?來決定。例如:凡士林(100%)是效果非常好的"封閉劑",鎖水保濕能力一流;但是若配方中的凡士林僅占1%,則其作為"潤膚劑"的效果更大。

所以,單純只看「某成分INCI-特性」──並不完代表「含-該成分-之配方的功能展現」也會一樣──須看整體"配方(設計)組成"。

也因此"實務上"──不管"保濕or非保濕-訴求"的產品──我們可以看見的幾乎所有的"保養品-配方",都會採「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──3者,擇2或全,來組合搭配」使用。藉由取得:包含成品-型態/膚觸/味道/功能......等各方面之間的適當平衡點,來真正實現"設定的美容保養目標",提供實質的"保濕"保養功效。
(參→The Role of Moisturizers in Addressing Various Kinds of Dermatitis: A Review)

MSMF觀點:

從"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"角度──粗略提供「保濕」配方設計思路參考:
●若想"清爽保濕"──可以多一點的"保濕劑"+少一點的"潤膚劑";
●若想"厚潤保濕"──可以多一些的"潤膚劑"+少一些的"封閉劑&保濕劑";
●若想嚴寒冷風中"強力保濕"──請用大比例的"封閉劑"+少量"潤膚劑"。

當然「保濕產品」的實際效果,好不好?(e.g. TEWL↓、水合度↑、使用膚感、整體-氣味/外觀......等)──還是得回歸「實作驗證」。

畢竟,成功的配方=20%理論+80%實驗!


PS.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一次搞懂~保養品配方的秘密!(免費試閱)
PPS. 【BLOG文章~總目錄】My Skin My Forum 護膚保養品DIY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