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妝品「全成分標示」縮短──只列重點,好不好? @MSMF 就想說說PART

當你選購化妝/保養品時,你會翻到背面檢視「全成分標示」嗎?那一長串的"原料名單"對你有實質幫助嗎?──有人提議"縮減標示",只列你(消費者)所關注的部分...


近日C&T雜誌的一篇文章《Why We Should Shorten Cosmetic Ingredient Labeling》作者提議「縮減-化妝/保養品-全成分標示(內容)」──把溶劑,乳化劑,增稠劑,穩定劑等成分標示,從產品標籤上剃除。

只寫明消費者在「決定是否購買?」時,所需的"判斷資訊",如:活性成分、防腐劑、或其它潛在的過敏原......等。

重點式-成分標籤→幫消費者「省時」;幫廠商「刺激銷售」

「好處」是:有利消費者「購買-判定」依據──而非詳列數十種"專有名稱",全擠在一快,消費者得"花眼力"仔細搜尋比對,過濾一堆"其實於自身無用"的資訊──省卻時間;同時,化妝/保養品的製造商,也能省卻一點成本,並放寬"包裝設計"的限制,不必煩惱該如何「將所有的文字,密密麻麻地硬擠、印上去,又不失設計美感?」

至於「全成分」的查詢──就明列於產品「官網」,詳細記載:產品的完整成分內容、及其功能──如此還能增加「官網」流量,刺激營銷。

MSMF觀點:

個人意見偏向維持「全成分-完整標示」(撇除現行「法規的要求」考量)──對於化妝/保養品含有的"致敏成分",其實每個人的皮膚"敏感-閾值",肯定都不一樣。可能某X成分對99.9%的人無反應,僅對剩下0.1%的人有刺激性──那麼,這X成分到底要不要標示呢?該文建議:透過"消費者+政府+業者"共同去決定「哪些成分該標示?哪些成分可省略呢?」──實務上仍存有許多爭議點。

況且,不談"劑量",說有毒,都是耍流氓!──於是,應該納入「配方用量%+產品使用-頻度」等考量,然後可能出現「X成分,在甲產品需要標示;在乙產品卻不用寫明」的弔詭狀況(你有加,不用寫;我加一樣的,卻要寫出來扣分)──變成需:按個案,去審定。

雖然,產品包裝上那一長串的"專有名詞(成分)",對普通-消費大眾,往往可能有看、沒有懂──但是好處是:萬一真的發生狀況時,能提供"快速鎖定"偵查對象,來找出"兇手"──儘管也可以透過官網查詢到「該產品-全成分」,但萬一遇到「產品-配方」小改版呢?1年前買的同產品,配方"完整"組成成分,可能跟"現在的"有點不一樣。(除非,官網願意犧牲"網站空間",公開留存"歷屆改版"資料,以供查詢。)

當然,運用科技方式(如: QR code掃描查詢),來緩解"小包裝上-狹窄標籤"之類的問題,值得鼓勵應用,就像食品業的生產履歷般,可提供更多與產品的相關資訊。

但是回歸「安全性」本質上要求──其實配合政府推動中的「化妝品-產品資訊檔案(Product Information Files, PIF)」建置要求,其中包含"專業-安全評估員"的產品審核機制──從"源頭"作好把關,會更有效率→來幫助消費者選購的「安心度」提升 。

PS.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一次搞懂~保養品配方的秘密!
PPS. 【BLOG文章~總目錄】My Skin My Forum 護膚保養品DIY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