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UVB」標籤的文章

小鼠研究:吃-膠原蛋白肽,能對抗UVB對皮膚的傷害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[韓國]小鼠研究:口服補充的膠原蛋白肽,通過調節玻尿酸合成,改善UVB照射皮膚後的光老化... 膠原蛋白是皮膚的重要組成,佔約70%的皮膚乾重──皮膚中膠原蛋白的流失,更是皮膚老化(鬆弛、皺紋、缺乏彈性等)症狀的關鍵原因。 而陽光中的UV,是已知「造成皮膚提早衰老」的主要凶手。 因此,可以想見:皮膚中的膠原蛋白流失──與UV,有難以忽視的關聯,導致皮膚「光老化」。 然而「UVB」理論上,不會深入到皮膚真皮層(即膠原蛋白主要分布區域)造成傷害──但是已有研究表明:口服補充「膠原蛋白肽(collagen peptide)」,有助表皮屏障功能的健全。 (參→ Beneficial effect of a collagen peptide supplement on the epidermal skin barrier ) 口服-膠原蛋白肽→調節玻尿酸合成→改善UVB-光老化 所以Min Cheol Kang等人,利用小鼠實驗,來進一步確認「膠原蛋白肽,如何幫助皮膚對抗UVB傷害?」(參→ Oral Intake of Collagen Peptide Attenuates Ultraviolet B Irradiation-Induced Skin Dehydration In Vivo by Regulating Hyaluronic Acid Synthesis ) 結果發現,同樣UVB傷害下──餵食「膠原蛋白肽」小鼠的皮膚: ●玻尿酸合成酵素(Hyaluronan synthase, HAS-1和-2)的基因表達↑──增加了皮膚中玻尿酸產量。 ●玻尿酸降解酵素(Hyaluronidase, HYAL-1和2)的基因表達↓──降低了玻尿酸被分解速率。 ●天然保濕因子(NMF)、聚絲蛋白(filaggrin)和內披蛋白(involucrin)的表現量↑──增加皮膚保濕力,降低TEWL,提升屏障功能。 研究人員結論: 口服膠原蛋白肽,能通過調節皮膚中玻尿酸含量,改善UVB的光老化傷害,如:乾燥(水分流失)與屏障功能衰退......等──暗示著:膠原蛋白肽,除了可當做"抗老保養"的補充活性,對UVB引起的皮膚損傷,防曬相關保養,亦有助益。。 MSMF觀點: *從大分...

真實世界中──SPF100防曬,比SPF50,保護力更強?! @MSMF 資訊PART

圖片
滑雪場,實際「隨機、雙盲測試」結果顯示:55.3%受試者,使用SPF50防曬的皮膚,比擦SPF100者,遭遇更多曬傷。 近日Cosmetics & Toiletries報導了 一項真實世界中的「雙盲、隨機」防曬試驗 : 研究人員找來199名健康男女(≧18歲),給他們2支防曬(SPF100&SPF50──但受試者並不知道哪支是SPF100?哪支是SPF50?)。請受試者按照他們的平常使用方式,分別塗抹2支防曬於「左/右側的臉和頸部」皮膚上,然後在滑雪場範圍中正常活動。然後第二天再由皮膚科醫生進行「皮膚曬傷發紅(紅斑)程度」的臨床評估。 結果發現,在平均6.1±1.3小時的陽光照射後: ● 55.3%的受試者(199中的110人)──在SPF 50側比SPF 100側,受到更多的曬傷;     而只有5%的受試者(10人)──是SPF 100側受到更多的曬傷。 ● 40.7%(81人)的SPF 50側出現「紅斑增加」,而SPF 100側則為13.6%(27人)。 所以研究者下了結論: 在實際使用條件下,SPF100防曬霜在防曬方面,比SPF50防曬霜更有效。 (作者但書:單日暴露可能無法推斷出長期保護的好處。) (詳參→ SPF 100+ sunscreen is more protective against sunburn than SPF 50+ in actual use: Results of a randomized, double-blind, split-face, natural sunlight exposure clinical trial ) 那為何台灣上限只能標SPF50+? 美國FDA也認定:超高SPF(>50)並不會提供更多的防護? 首先「SPF」的意義是:針對 UVB 曬傷發紅的防護效能指標。 表示:皮膚塗抹防曬品後,在相同強度的 UV 照射下,能延長多少倍時間,才會達裸膚時的最低致紅斑劑量(Minimal Erythema Dose,MED)。例如:原本皮膚達 MED 為 10 分鐘,那麼SPF15 的防曬品,能幫助皮膚在相同 UV 照射下,150 分鐘才會被曬紅(即延長15 倍×10 分鐘=150 分鐘)。 換句話說: 不管...

護膚保養品DIY 知識集-如何設計"防曬"配方? @MSMF 知識PART

圖片
「防曬」配方應考量:1.防護UV波段範圍、2.物理/化學性防曬劑、3.使用場合/條件需求──建構更完善的防曬品。 太陽照射到地表的陽光能量中,紫外線約佔 5%、可見光 45%、剩下的 50%屬紅外線。 雖然紫外線總量最少,但是其對皮膚的傷害,最快速且顯著。 主要因為紫外線波長短,單位能量高,尤其容易破壞分子的雙鍵結構,使皮膚的 DNA 與蛋白質發生異常,導致皮膚組織病變。 因此防曬產品,主要針對「紫外線」──防止: 曬傷、曬黑、與誘發皮膚癌的高風險。 完善護膚保養品「防曬」配方設計考量 : 1. 防護UV波段範圍     紫外線依波長可分為 UVC、UVB 與 UVA──     ● UVC(波長範圍 100~280nm) :波長最短,單位時間內殺傷力最強,但幾乎無法到達地表,全被大氣中臭氧層吸收。不過近年來,臭氧層的破壞,UVC 穿透大氣機率提升。     ● UVB(波長範圍 280~320nm) :中等波長,與 UVC 一樣會被臭氧層大量吸收,僅約 2~5%能到達地表。會造成皮膚曬傷,與之後的曬黑反應。因 UVB 能直接破壞 DNA,被認為是陽光導致皮膚癌症的主要因素。     ● UVA(波長範圍 320~400nm) :長波紫外線,穿透力最高,約有超過 95%的UVA 能到達地表。因為能穿透雲層或普通窗戶玻璃,因此即使是陰天、室內或車內,均有機會暴露於 UVA 下,導致光老化──例如著名的卡車司機大叔(老半側臉-照片, 如下),即使在車內,防曬一樣有需要。 H/T and photo link:  Gizmodo Citation:  Jennifer R.S. Gordon, M.D., and Joaquin C. Brieva, M.D., ' Unilateral Dermatoheliosis',  N Engl J Med 2012; 366:e25           UVA 可再細分為 UVA-1(波長 340~400nm)與 UVA-2(波長 320~340nm)──  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