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:簡單配方,將「玻尿酸」的經皮吸收率↑16.7倍... @MSMF 知識PART

日本-九州大學:只需5種原料(含玻尿酸)+簡單混合(不需要高能耗操作)→製備「反膠束(Reverse Micelle)」配方──就能讓原本難穿越角質層的「玻尿酸」,有效深入達真皮層...


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)──是改善皮膚乾燥&皺紋鬆弛的活性(成分)中,具有高CP值(有效&安全)的選擇!

但是,其本身的「巨大分子(量)結構」卻反成肌膚保養品應用的障礙──難以通過皮膚最外層的屏障(角質層),有效被肌膚吸收利用→以發揮玻尿酸「保水(吸住自重500-1000倍的水分)+空間支撐(分子吸水、體積膨脹)」的效果──往往僅停留皮膚表面,充當「保濕性-薄膜」罷了。

*所以「醫美業」才會利用「注射」的方式,來幫助老化鬆弛的肌膚,淡化皺紋、恢復光滑外觀&肌膚彈性──不過因為這「侵入式(e.g.注射針頭)」的方法,潛在的感染風險極高,需要專業醫療人員才能執行。

於是有不少廠商開發出不同方法、不同型式的玻尿酸──期望能使「玻尿酸」,在肌膚保養方面,能產生最大效用──例如:

  • 最單純的將玻尿酸「水解(Hyrolyzed)」成小分子量→分子越小,就越有機會順利穿越角質層,達皮膚深處;
  • 或將玻尿酸「乙醯化(Acetylated)」修飾→提升其「親脂性」來增加對皮膚的親和度;
  • 或把玻尿酸以「微脂囊(liposome)」包覆起來→與細胞間脂質親合度增高,促進其經皮穿透率↑。
而近期《Cosmetics》刊登日本-九州大學(Kyushu University)的研究──則提供另一條可行之路,並且「無需-高深技術or特殊設備」就能實行,即...

「反膠束(Reverse Micelle)」配方


  • 總數只含「5種原料」= 玻尿酸 + 肉荳蔻酸異丙酯(Isopropyl myristate) + 異丙醇(Isopropanol) + 甘油單油酸酯(Glyceryl monooleate) + 水。(配方比例,請參《Effective Transcutaneous Delivery of Hyaluronic Acid Using an Easy-to-Prepare Reverse Micelle Formulation》內文表1.)
  • 操作簡單──基本混合即可,不需要透過均質機or其它「高能耗」的設備,就能調製。(合乎環保+成本經濟效益)。
  • 玻尿酸在「反膠束配方」中,更容易滲透入皮膚內──與「水劑配方」相比,皮膚中玻尿酸含量,高出16.7倍。(透過[螢光標定-玻尿酸]檢測)

引用自Shuto Kozaka等人Effective Transcutaneous Delivery of Hyaluronic Acid Using an Easy-to-Prepare Reverse Micelle Formulation》圖3.
換句話說...
簡單改變「配方(組成架構)」→「反膠束」劑型

  • 就能將原本「難-經皮傳送」的[玻尿酸],有效送達皮膚深處(真皮層)──真正充分發揮[玻尿酸]應有的美容作用(吸水保濕、填補抗皺&恢復彈性);
  • 也無「特定技術要求」之限制──幾乎大家都能辦到,省成本!

*補充: 簡單示意~所謂「膠束(Micelle)」=聚集的表面活性劑(們)之[親油端(鏈)]被包覆在內 vs. 「反膠束(Reverse Micelle)」=聚集的表面活性劑(們)之[親水端(頭)]被包裹於內。(如下圖)



MSMF觀點:

●雖然這個「玻尿酸-反膠束配方」很簡單──但應用上需謹慎...
理由:這「配方(組成)」所使用的小分子合成酯IPM(Isopropyl myristate)與異丙醇(Isopropanol),都算是「溶劑特性-極好」的成分──本就容易擾亂「角質層間-脂質(排列)結構」的穩定性,等於角質屏障層的通透率↑──保守來看,亦等於刺激性風險↑。

另外,研究所用的──仍是「分子量10 kDa」級距的[小分子-玻尿酸]──正常體內的玻尿酸,具有顯著「大量保水+空間填充(支撐)」功能者,其分子量至少也要>1000 kDa以上。
所以,這個「玻尿酸-反膠束配方」的實用度(or商品化程度),可能還需再進一步研究&優化。(至少降低「市場上」較不討喜的[IPM &異丙醇]%)

另一方面,從這個研究報告──我們可以再次確認:
●保養品的好壞?能不能真正發揮「所期待」的護膚功效?──其「配方」如何組成(架構)?更關鍵!

同樣的「活性成分」,只是變換一下「配方劑型」,就能大幅改變其經皮穿透率,進而影響其「實質的」護膚效果,會大不同!

也許更新穎、更有行銷賣點(故事性)的「特殊活性成分」──是大家所追捧、更容易刺激買氣、產生「爆品-熱銷」的主角。

但是當一保養產品,被消費者真正使用了之後──會不會再度回購?持續消費?──其親身體驗到的「保養效果」,才是決勝點!

而這,少了正確的其他「配角」配伍組成(e.g.適當的溶劑/界面劑/調節劑......等)──光靠「含有-某某明星成分」是難以撐起整場表現的。

所以,不要自限於「成分黨」範疇──去了解整體「配方(組成架構)」才是對自己所用肌膚保養(品),真正有用之方向。

PS.《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》一次搞懂~保養品配方的秘密!
PPS. 【BLOG文章~總目錄】My Skin My Forum 護膚保養品DIY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