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麻二酚(CBD)vs. 皮膚──2020最新文獻回顧報告... @MSMF 知識PART

添加「大麻二酚(Cannabidiol, CBD)」的保養品,近年來急遽增長,成為美容保養市場的新浪潮──但這些「外用的CBD」對皮膚健康的實際功效如何?真有那麼神奇嗎?


近年來,各種「大麻二酚(CBD)保養品」如雨後春筍地出現!
  • 根據《Cosmetics & Toiletries》報導:從2020年到2024年,全球CBD化妝品市場,預計將以超過30%的複合年增長率上升,市值達31億美元。(參→CBD in Cosmetics: A Practical Primer
藉著「大麻(素)」的字眼──不但足夠吸引眼球;同時也能毫不費力,就讓消費者輕易信服其「舒緩壓力、放鬆神經、緩解疼痛」的神奇妙用──在這「壓力沉重」的年代,幫助商家大賺一波!?


所謂「大麻素(Cannabinoid)」...

  • 「大麻素」是指:能觸發人體「內源性大麻素系統(Endocannabinoid System, ECS)」的化合物──所謂ECS是人體「負責維持多種生理平衡」的內建調節機制,與人體的神經系統、消化系統、免疫系統......等功能運作,息息相關。ECS可拆分為3大構成:1.大麻素受體(Cannabinoid receptors, CB)、2.內源性大麻素(Endocannabinoids)、與3.分解已作用之大麻素的代謝酵素(Metabolic enzymes)。
  • CB1受體主要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(大腦和脊髓)──於神經反應、感覺傳導(e.g.愉悅感)的調控,擔任重要角色;而CB2受體則多存在於周邊神經系統(四肢神經)、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中(肌肉、皮膚和重要器官)──與內分泌、炎症反應機制的調節有關。
  • 所以人體天生就會自然產生「大麻素」──例如:經一定強度的運動後,所產生的「花生四烯乙醇胺(Anandamide)」就是一種內源性大麻素。可刺激CB1,引發一種「愉悅」感受;並透過活化CB2,助緩解肌肉和關節的不適。
  • 而「大麻二酚(CBD)」則是在大麻植物中,被發現的一種植物性大麻素(phytocannabinoids, PCBs)成分──CBD與CB1/CB2受體的結合作用力均「相對弱」,主要透過間接作用,如:藉由抑制「脂肪酸酰胺水解酶(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, FAAH)」的代謝酵素作用,讓前述「花生四烯乙醇胺」別那麼快降解(=維持相對較高濃度),從而增加愉悅感(CB1)維持、同時加強舒緩炎症的不適(CB2)。*與大麻植物中提取的另一種大麻素「四氫大麻酚(Tetrahydrocannabinol, THC)」,對神經起顯著作用(psychoactive),主攻CB1受體,是引起幻覺的重要成分──有所差異。(參→大麻素(CBD):不可不知的重要化合物警政署刑事警察局/第二級毒品/大麻

但是...
這些「外用的CBD」對皮膚健康的實際功效如何?真有那麼神奇嗎?

文獻回顧:大麻二酚(CBD)vs. 皮膚

近期,安麗(Amway Corporation)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有關「CBD vs.皮膚健康」相關研究文獻回顧報告《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annabidiol (CBD) for Skin Health and Disorders》表示:
  • 在皮膚的不同組織部位,如:表皮角質形成細胞、感覺神經纖維、真皮細胞、黑色素細胞、汗腺和毛囊中,均發現存在著CB1和CB2受體──表明對:肌膚細胞生長/分化、皮膚免疫運作、炎症反應、皮膚屏障的形成&維持......等,均有「ECS參與調控」的影子──換句話說:外用給予的CBD,亦有機會能「干預/調控」皮膚生理機轉。
ECS在皮膚不同組織部位中的分布-示意圖(出處《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annabidiol (CBD) for Skin Health and Disorders》Fig.1)

對皮膚作用的整理簡述:

  • 皮膚「保護/屏障功能」方面──於人類角質細胞的研究:CBD能緩解「UVB和過氧化氫」導致的氧化傷害(抗氧化),並有抑制炎症的效果,能保護細胞,避免步入凋亡──顯示:CBD對「皮膚的屏障功能」有正面助益。
  • 「疼痛/舒緩」方面──發炎反應導致紅腫熱痛,而且持續的炎症狀態,更會加劇組織的損傷和疼痛程度。然而,臨床研究中:表明有「緩解慢性疼痛」效果者,往往包含了THC的存在──等於:CBD對「舒緩肌膚不適/疼痛感」的效用,仍卻乏有力的臨床實驗證據。
  • 「濕疹/異位性皮炎」方面──人類角質細胞研究:CBD可有效抑制「發炎因子(e.g.IL-6、IL-8、TNF-α)」的生成──顯示:CBD具有「抗炎」作用。另外有研究發現:「大麻精油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,具有「抗菌&抗生物膜(Biofilm)形成」的特性,能防範皮膚疾病的症狀惡化,同時有助維持皮膚微生物組的健康平衡──但其報告中並未指明精油中的CBD含量。
  • 「瘙癢/止癢」方面──雖然在動物(老鼠)實驗結果表明:透過抑制FAAH代謝酵素,CBD確實展現「緩解(老鼠)瘙癢症狀」的效果。但是,當CBD用於人體臨床試驗裡,確無法觀察到相似的結局──故:CBD對「止癢」方面的功用,目前仍缺乏科學證據支持。
  • 皮膚「傷口癒合」方面──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,包括三個重疊的階段:發炎、遷移/增殖、和成熟/組織重塑。過程中,包含:表皮的增殖和分化,纖維母細胞功能和皮膚炎症等反應,均有ECS的調控參與。所以,在動物(老鼠)實驗中:CBD顯現有利傷口癒合。然而同樣應用於人體時,相關的證據卻極少。少數如一項對人類角質細胞/纖維母細胞研究發現:CBD和大麻萃取(Cannabis Sativa Extract,也含有CBD成分)均有調降「發炎反應」相關基因的作用。但是相比於大麻萃取,單獨的CBD作用,效果並不顯著。另有3名案例報告:在罕見皮膚病「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(Hereditaryepidermolysis bullosa,簡稱HEB),俗稱泡泡龍」的患者自評中,CBD幫助減輕了病人的起水泡和疼痛程度,並加速了傷口的癒合──所以客觀來看:CBD對皮膚「傷口癒合」的應用,應具有開發潛力,但實際效用如何?仍需要更多臨床驗證。
  • 「痤瘡/皮脂溢」方面──在皮脂腺細胞的實驗中發現:CBD可以抑制脂肪生成反應。而其它研究已表明:CBD的抗炎作用,加上在「大麻籽提取物和大麻精油」測試中,展現出的抗痤瘡桿菌特性──顯示:CBD對改善「痤瘡/皮脂溢」狀況,有正面功效。
  • 「毛髮生長」方面──毛囊內存在有CB1和CB2受體;加上大麻素化合物總會在毛髮纖維中沉積(這也是大麻毒品檢驗時,毛髮成為採檢樣本的原因之一),所以CBD與毛髮的生理機制應有密切關聯性。而一項使用離體人類毛囊的研究確認:CBD在低劑量時,有促進毛髮生長的效果;但拉高劑量,反而引發抑制的現象。另外一項有限的臨床研究則表明:CBD能促進斑禿患者的頭髮再生長──故:CBD對「毛髮生長機制」是有影響的,但如何影響?對毛髮的生長調控(生髮or脫毛)應用?仍有待釐清。
  • 「黑色素生成」方面──有些研究表示:大麻素會通過CB1受體以劑量依賴性方式誘導黑素生成;但另一些研究卻呈現相反的結果(抑制黑色素生成)或沒有影響──矛盾的結果,表明:CBD(或說ECS)對「黑色素生成機制」的作用,尚屬未知。
  • 「口腔護理」方面──有評估報告指出:在減少牙菌斑中細菌含量的功效方面,與市售的合成口腔護理產品相比,大麻素(含CBD成分)更有效──顯示:CBD應用於口腔護理,可幫助抗菌/抗牙菌斑。

作者的結論:

儘管CBD在治療痤瘡、皮脂溢、濕疹/皮炎、和皮膚屏障功能方面,具有發展前景──但仍需要進行更強有力的研究(尤其臨床研究),來充分驗證其有效性。

MSMF觀點:

儘管在全球市場「CBD保養品」很夯──但在台灣(TFDA)是禁止於化粧品中添加CBD成分的。(CBD歸屬藥品列管,參→食藥署澄清化粧品中大麻二酚(Cannabidiol, CBD)管理規定乙事

因此想要訴求「舒緩壓力、放鬆神經、緩解不適感」的護膚保養目標──選用其他「大麻」以外,同樣具有「植物大麻素的作用/活化ECS」的植物萃取活性,是個替代策略。(上述報告中作者在報告文末,也有提及...)
  • 例如:薑黃素(Curcuminoids,植物來源:薑黃),同樣具CB1受體活化作用,潛在應用「消炎和鎮痛」方面;
  • 或「β-石竹烯(β-caryophyllene,植物來源:啤酒花、古巴香脂、黑胡椒、迷迭香)」亦可激活CB2受體,潛在提供「抗焦慮藥、鎮痛、抗炎」之作用。
另外,從「化妝品,用不用CBD?」的觀點切入──可發現:身為一個保養品(配方)開發人員,得「2面(法規&市場)」討好:
  • 有時「法規:可用」的成分,如「Methyl paraben」不一定真能用──因為「市場:不喜歡」。
  • 反過來「市場:追捧」的成分,如「CBD」還是不能用(至少在MIT的產品)──因為「法規:禁用」。
還要記得:三不五時更新相關訊息,不管是法規面、還是市場端,以免落伍、削弱競爭力,被擠出這片「美容保養」紅海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