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方「保濕」的選擇──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? @MSMF 知識PART

「保濕」保養品(配方)往往包含:保濕劑、潤膚劑or封閉劑──這3者都有助"肌膚保濕",但彼此作用機制卻不同──如何選擇?... 說到肌膚保養──「保濕」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──因為: ●皮膚"保濕能力"好→表示TEWL(trans-epidermal water loss, 經皮水分散失)低、皮膚水合度高。 ●皮膚"TEWL"低→水分不容易跑出去,所以外部-病原/異物,也不會輕鬆-溜進來,代表皮膚屏障功能健全。(=對"敏感肌膚/痘痘保養"也有益!) ●皮膚"水合度"高→表示含水量高,皮膚就不容易乾燥/起皺,出現細紋;或表面變得粗糙、而暗沉──反而有助提升皮膚-膨潤/光滑/明亮度,令肌膚顯得水嫩。(=對"老化/美白-保養"也有助益!) 換句話說──只要做好「保濕-保養」一項工作,就能為肌膚帶來"多重"美容功效! 因此,不單「主打"保濕"(訴求)」的保養品──許多化妝保養品「配方」,也都會搭配有「保濕作用」的成分(僅差在%-或多/或少-而已),來輔助該配方的整體"美容功效"展現,例如:幫忙"美白"產品,更加提升"透亮感"效果,有利肌膚看起來-更"美白+水嫩"! 而這些能為產品提供「保濕作用」的成分──若你翻查"產品-成分(INCI)"的功能,如去 CosIng 或 CosDNA (←此站公信力較低)等類似的網站探詢──你會發現:除了標示為「保濕劑(Humectants)」者外,其實「潤膚劑(Emollients)&封閉劑(Occlusives)」成分,也有助肌膚的保濕能力。它們也許本身有其"主要的"配方作用,但附帶的效果,往往也能幫助皮膚"下降TEWL、或提升肌膚水合度"。 配方「保濕」的選擇──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 ●保濕劑(Humectants)──能"吸水(與水分子形成-氫鍵)"的成分,將水分吸引往表皮層。 例如:甘油、1.3-丁二醇、丙二醇、山梨糖醇、泛醇(原B5)、果酸類、尿素/乳酸/胺基酸/離子等天然保濕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