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物理防曬就安全?新研究:Nano-TiO₂防曬劑~會滲透至血液中...@MSMF 知識PART

物理防曬顆粒(TiO₂, ZnO)vs.化學性防曬劑──難穿透皮膚屏障,相對安全性更高──但因為不想膚色「死白」外觀,而改用「nano-奈米(粒徑)」顆粒。原本共識是安全的!但近期一項新的研究發現:擦在皮膚上的Nano-TiO₂防曬顆粒會出現在血液、尿液中...&研究團隊建議:奈米防曬顆粒(粒徑)應大於... 做好「防曬」已是肌膚保養中,不可或缺的一環──除了有助維持皮膚健康(降低皮膚癌風險)外;也能幫助肌膚美白(避免曬黑)、與對抗肌膚衰老(據研究:有80%的皮膚衰老,屬於「光老化」。 參→ 抗老化~皮膚[內在&外在-老化因素]影響不一樣 @MSMF 知識PART ) 而防曬劑成分中的「化學性vs.物理性-防曬劑」──後者,因為基本不會滲入皮膚(除非噴霧→口腔吸入;或傷口處-誤入),因此不易引發刺激敏感性問題──相較於前者,「物理性-防曬劑」顯得更溫和、安全性高! 防曬原理:物理性防曬→反射 / 散射 -UV 光;化學性防曬→吸收 UV 光,轉換成熱能 / 螢光釋出 其中「物理性-防曬劑」的代表:氧化鋅(ZnO)和二氧化鈦( TiO₂), 已被防曬配方使用超過三十年──兼具防護UV的「有效姓+安全性」是被公認的。 然而原本「微米級(micro-)」顆粒──容易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不透光的「防曬保護膜」→產生過度泛白的「死白」外觀,膚色極不自然,導致消費者不願意使用! 於是,這些防曬顆粒的發展,逐漸轉向──縮小尺寸至「奈米級(粒徑)」──將原本:主要依靠顆粒「反射」來防UV的模式→改以「散射」削弱UV光線為主。同時能保有一定程度的「防曬膜-透明度」,以利維持自然的膚色(外觀)。 而這些極微小的「奈米-防曬顆粒」也被認為是安全的──如澳洲衛生部門(Department of Health)在2017年公布的官方報告中,就指出:存在於防曬產品中的「氧化鋅&二氧化鈦-奈米顆粒」依正常使用方式,是不會造成危害的。 (參→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afety of titanium dioxide and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in sunscreens ) 但是──最近Daniela Pelclova等人的小型臨床研究,卻顯示:奈米級-物理防曬顆粒- TiO...